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生活知识# #文化教育#
学习,不仅是人生成长进步的主要路径和工夫,而且是人生乐趣、雅趣和生命价值的享受体验。
学习是一种人生信仰,也是一种美好的
生活乐趣。学习是快乐的生命体验,也是精神
生活上的享受。学习是素质成长的路径,也是能力进步上的阶梯。学习人生,学习事业,学习感受,学习境界。笃信好学,学而不厌,学无常师,以及学无止境,便是学习人生、事业和境界的主要价值意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孔子的这一思想言说,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价值情操和人生志趣,塑造了民族文化中价值追求上的志趣和乐趣。这一名言,既道明了学习的方法,又说出了学习的乐趣。其中,“学”主要是人性自觉的工夫,重点在于明善知性;“习”主要是道德实践的工夫,重点在于践履修为。“说”假借为悦,主要为学习体验上的快乐。
人生修为:学习一贯,互相促进。人是一个潜在者,必须藉由学习而立定人生方向,提升自身素质,改变不良气质,塑造人格形象,确立格局气象。我们每个人从入学开始,便被告知要好学上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已成为学习上的座右铭。“好好学习”,既道出了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又指明了要珍惜学习的机会和权利。一个人知道了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便会笃信好学;知道珍惜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方能真学真习。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人生之学,既有不同的价值态度和取舍,便会有不同的人生体验和效验。对于人生进步来说,学与不学不一样,好学与不好学不一样,乐学与不乐学不一样。乐学,是圣境;好学,为君子;不学,为下愚。“天天向上”,是藉由学习的日积月累,在日日新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不断取得人生的点滴进步,拓展思维视野,丰富阅历知识,开拓人格精神,达致人生价值追求的理想和境界。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言忠信,言必有中,是人生立身为人的一个重要品德素养和价值载体。言而有信,则千里之外应之;言而无信,则千里之外违。慎言、信言,是人生的必修课。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在立言、言说上,可以藉由《诗经》等进行学习。学《诗》,既可陶冶情操,又可获得知识;既可节制情性,又可培养雅趣。人之所由成,礼为大。学于礼,则立身。人的一生,非学礼则无以修身养性而中节其性情,无以规范言行和节制其行为,无以辨别人伦而中和其举措,无以应事接物而合理其酬酢,无以立身为人而端正其气象。在学与习的关系上,二者互为目的、手段,一于人生价值的提升和体验。学是知识的获得,而习则是实践的体认。人生既要真学,更要真信。真信,实是依靠实践对所学的体验、体认。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学,既可是书本上的学,又可是实践中的学;思,既可是知识之学的深思、反思和精思,又可是实践之学的反思、慎思和省思。学思一体,内涵在学习一体之中。学的重要目的在于习,习的根本遵循在于学。二者不可分离,融贯而互相促进。不学,则习无所措;不习,则学无所验。学无日新,则习无进步。人生无习之体认,则所学若浮萍而无以笃定于身。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学习的目的,在于尊德性,更好地做人、成人;要尊德性,必得晓知为什么要尊德性,德性为何,如何使德性为尊?好仁、好知、好信、好直、好勇和好刚,是尊德性的价值内涵。尊德性,离不开道问学。不能好学,则无以改变气质之偏,思维之狭,心性之累,必然出现差失,而难以尽善尽美。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中庸》)尊德性,旨在存心养性而极乎道境之大;道问学,旨在致知而尽乎道理之精。精义入神,方能惟义是从;尽理义之精微,方能达致功德之广大。在人生学习上,温故知新,是学;敦厚崇礼,是习。从学习一体上言,非有笃行上的真信、真习,则不可说是学以致用的真学,无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学习一体上言,非有乐学上的真学、真知,则无以为真习、真行,难以达致择善固执,尽性致命。

人生修为:学而时习,知行一体。人生进德修业,成为圣贤人格理想,不能没有学习。所学有渐次,当循序渐进;学以自得,当实践体会。人生一旦学有所得,便要躬身实践,达致知行一体。让学以导行,行以验学,使二者相得益彰,共同上进。学以明善,习以诚身。不能明善,则无以诚身。诚身有道,先于明善。明善是学知之工夫,诚身就是践习之功夫。人之所学,非是为了束之高阁,而旨在脚踏实地,学以致用。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敬贤尊能,孝敬父母,尽忠报国,诚信交往,既是德行的体现,又是学有所得的反映。学非必是书本之学,而看齐追随、见贤思齐的向榜样学习,同样是学。人生的德行,必是有所学的行为。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在做人、为人上,向父母学习,向身边的人学习,乃是培养道德品行不可或缺的学习。我们往往是先知道怎么做,然后才去晓得为什么要这么做,探讨高深的道理和理论,笃信所行、合理所为。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人的好学,不是只有学堂上的诵读好学,而更体现在德行上的好学。“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则心性端正,克己自持;敏于事、慎于言,则行为厘正,尊德乐义;循道而正,则惟道是从,堂堂正正。人生时时精习所学,则所学愈感热切。经常温习所学,则所学愈感真切。时常复习所学,则所学愈感恳切。笃诚其所学,学渗入修为,知行一体,便是“学而时习”的真功夫。在宋代儒家学者张载看来:
“不尊德性,则问学从而不道;不致广大,则精微无所立其诚;不极高明,则择乎中庸失时措之宜矣。”(《正蒙·中正篇》)学而时习,既是习中有学,让所学得到实践的体认;又是学以为习,在实践中深化所学,真正做到学有所得。所学不能躬行,终究不是自得之学;所习而不明,终究不是善明之为。人生学以改变气质,大其心,“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孟子·滕文公下》),方可公正其行。人生学以尽其精微,敬小慎微,则所行无不是理义,精义入神,自然是盛德广大。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上,“极高明”,是理论的的成熟、一贯和通透;“时措之宜”,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与时俱进,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时变宜。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方能实事求是,时措其宜。在宋代儒家学者陆九渊看来:
“为学有讲明,有践履。《大学》致知、格物,《中庸》博学、审问、慎思、明辩,《孟子》始条理者智之事,此讲明也。《大学》修身正心,《中庸》笃行之,《孟子》终条理者圣之事,此践履也。”(《陆九渊集卷十二·与赵咏道》)讲明是学,贵在精明、透明和通明;践履是习,贵在笃实、精审和敬慎。有学之精,方有理之明,然后有习之诚。学与习一体,方能一以贯之,善始善终。在明代儒家学者王阳明看来: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传习录中》)知在行中,真信其知,必然真切;真行其知,自然笃实。行中有知,精确制导,必是明觉;反思校正,自然精察。人生是知愈明而行愈笃,行愈慎则知愈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人生修为:学也快乐,习也喜悦。在“学而时习”之悦中,是学也快乐,习也喜悦。有快乐的学习,斯有学习的快乐。不管是快乐的学习,还是学习的快乐,都是人生的自得之乐。每个人一踏入学习的殿堂,起初并不会体验学习的快乐,有时还会有以学习为包袱的感觉。一旦有了学习的深入,知道“学以为己”,懂得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方有了学习的自觉、主动。一旦知道了不学不能诚身做人,不学无以立足于世,方有了学习的紧迫、急切。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论语·泰伯》) “笃信好学”,意味着以学习为人生信仰和价值体验,做到真信、真学。“守死善道”,意味着好学不已,乐学不怠,恒一始终,一以贯之。有学习之乐,方能做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而隐身遂志,自得其乐。有学习之乐,方能得志而兼善天下,不得志而独善其身。有了学习的快乐和快乐的学习,则居于有道之世,便会耻于甘居人下而荒怠学习;处在穷困之境,便会耻于妄求富贵而放弃原则。人格的坚守,基于学习的深入;情操的笃定,本于学习的快乐。学习的快乐,乃在于视学习为一种人生信仰,坚持以学习修养自己,完善自己,改造自己,让学习成为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亦即以之挥毫泼墨写好自己一生这个庄重作品,淋漓尽致答好自我人生该怎么活这个严肃考卷。学到老改造到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实是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升华,体现了“学而不厌”的快乐。有学习的快乐和快乐的学习,便会不再把学习当作包袱,而能够体会到人生学以知道而诚身成人的乐趣。有学习的快乐和快乐的学习,便会不再需要外在的督促、逼迫,而变为自我愿望、发自由衷的渴求。有学习的快乐和快乐的学习,便会不再将学习视为若有若无之存在,而感到生命价值体验的不可或缺,须臾不能离。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孔子以自身的学而不厌、不已,见证了快乐的学习和学习的快乐。学之乐,主要体现为感受到知识和阅历给予人生的补充和丰富,闻道则喜,自得其道则手舞足蹈。学之乐的价值体验,又体现在学无止境上。一个真以学为乐之人,必然是学不可已。无时之不学,则无时之不习,学而不厌。一个真以学为乐之人,自能视三人行必有我师,学无常师。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有学习的快乐和快乐的学习,便会于文化的精华上无所不学,于贤不肖身上取其长而补己短,做到无时无处不在学,集人之优点为己大成之善,使自己成为学无止境的人。习之悦,主要体现在感受诚身修为上的日新进步,修习不倦,笃行不怠。习之悦的价值体验,主要反映在人生改造到老上,成为一个有高尚情趣而脱离低级趣味之人。一个真以习为悦之人,必是为了实现自身的道德理想和圣格境界,而尽心尽力,全力以赴,欲罢不能,乐此不疲。人的一生,一经有了学习的快乐和快乐的学习,自会成为对人生无限潜能的挖掘者,精彩一生的创造者,崇高理想的筑梦者。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愉悦体验,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真理:我要学,是学习上的自觉,主动学习。这里,既在懂得学习的必要性,又感受到学习的紧迫性。有的人或会权衡利弊,计较利害,则知学比不学好。我愿学,是学习上的喜好,笃信好学。这里,既要懂得学习的价值和益处,又要知道不学习的弊端和害处。我为了达致价值追求目标,而不得不好学。我想学,是学习上的快乐,乐以忘忧。这里,既要把学习当成一种人生信仰,又能视为人生的重要价值体验。在学习中,感受快乐,便会享受其所带来的精神愉悦。
《论语》一书,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源泉,在塑造中国人文价值和人道精神上具有深刻而隽永的影响。现今,我们很多道德伦理、人生情趣和精神底蕴,都与之有着基因传承的关系。在增强和践行文化自信中,有必要探究文化基因的精髓,知道我们中国人的生命意义所在,人生志趣和人格理想为何,做一名中国人意味着什么。欢迎评论交流探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版权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举报/反馈
网址:《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的快乐与快乐的学习 https://klqsh.com/news/view/226442
相关内容
《论语》:学习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择乐而学:探索学习中的快乐与成长孔子为什么说学习是快乐、喜悦的!快乐学习不是不学习,而是以学习为快乐学习的快乐作文学习的快乐学习快乐随笔享受学习,快乐人生——谈谈让学生乐于学习的技巧关于快乐学习的经典语录140句学习为何有时变得快乐?探索学习的愉悦之源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