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言恭达先生,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
我首先代表艺术学院热烈欢迎并祝贺各位新同学!欢迎大家加入艺术学院这个大家庭,开启你未来几年的研究生生活。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是个年轻的学院,它朝气蓬勃,充满青春活力;南京大学艺术教育又有着悠久的传统,它可追溯至1906年的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一代艺术大师、艺术理论大家都曾在此传道授业。学院成立以来,秉承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坚持“守正创新、大美育人”的宗旨,国际视野与本土意识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并进,创新培养与“大美”育人并举,致力于培养“懂艺术的思想者和有思想的艺术家”,力争办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艺术教育,并取得一系列骄人的成果。
目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变局”,AI的强势来袭,使各行各业乃至人类的整个存在都面临着重组和变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不思考艺术教育的使命和未来,不能不思考,我们的艺术生在AI时代需要什么样的素养和能力。所以下面我就围绕着这个话题谈几点认识。
第一,艺术与审美基础。来到艺术学院的都是艺术生。不管是美术与书法创作专业的,还是艺术学或艺术文化学专业的。但由于我们生源的多元背景,我们有些同学可能原来并不是学艺术的,但不管你原来是学什么专业的,也不管你现在要学的是什么专业,既然来到了艺术学院,都是艺术生,所以你们要有艺术基础,不能做“艺盲”。这个艺术基础,既指传统的中外统美术史基础,也指当代艺术基础。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代的艺术研究生,你不能不了解最前沿的、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当代艺术。对于艺术学院的艺术生来说,我们不能做“艺盲”,也不能做“美盲”。所谓“美盲”是指审美能力、审美素养的缺失。只是对当代艺术审美来说,审美不只是那种对诉诸视觉或听觉的形式美的感知能力,还指那种需要各种感官知觉以至整个心智协同运作的复杂“审美共感-知能力”。通过几年的学习,我们应该能够学会欣赏越来越多的东西,使我们的审美能力“扩容”,而不是固化;使我们的审美能力硬核升级,而不只是停留在“审美舒适区”。新时代的艺术与审美教育,应该有助于塑造更具有包容性的艺术与审美能力。
第二,哲学与科技素养。AI正重塑着各行各业的基础和未来,艺术创作、艺术研究也难能其外。着眼于未来发展,AI技术也必须成为我们艺术类研究生的必备素养。强调艺术以至文科生的技术素养,并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在20世纪80年代新文科概念提出时就已经被提出来了。最早提出新文科概念的《斯隆基金会的新文科项目》报告中指出:“现代素质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应该熟悉他们所生活的技术世界,并在广泛的领域中对定量方法、数学和计算机模型以及技术思维模型的应用有经验和适应能力。”但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既不是因为AI来临,也不是因为新文科的提出才存在的,而是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先天的内在的联系。这也我们提出艺术生要有技术素养的原因。但只强调技术素养还不够,还需要有哲学素养。AI的产生本身就受到哲学的推动,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的哲学直接影响了具身人工智能的进路。而哲学的反思、质疑精神会有助于科学技术的正念使用。而对于艺术创作、艺术研究来说,同样离不开哲学,想一想我们古代的大画家,大诗人,大画论、文论家,哪一个不懂儒家、道家或佛家哲学?
第三,生态与人文精神。AI时代的来临,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人机共生”。我们这里的想说的是,当大家都在忙着谈论“人机共生”时候,不要忘记人与自然的共生是一切共生的基础和根本。当我们强调艺术生的科技素养时,也不能忘记艺术所负有对人、对生命、对所有存在者关怀的责任和使命。在2025年的毕业典礼上,我曾提出“做一个技术时代的生态人文主义者”的问题,这一点也是我们在这里想说的。做为一个技术时代的生态人文主义者,我们主张,在自然面前,“人类中心主义”要后退;在技术面前,人类主体性要前进。人类不是自然的中心,但他应该技术的主人。因此你在使用AI的时候,应该让AI辅助你,而不是你成为AI的助手。面对前进与后退的主体性悖论,我们应该寻求建立天(自然)、人(人类)、机(机器)的合作共生。在当今时代,仅仅做一个关心人类的人文主义者已经不够了,但也仅仅成为只关心技术控。在一个技术时代,不要忘记了关爱人,不要忘记守护人类的自然和精神。在一个生态文明时代,则不仅要关爱人类自身,还应尽可能地扩大伦理关怀的范围,做一个具有“生态人文主义”精神的、关怀整个宇宙存在的“生态公民”。
第四,创新与发问能力。对于研究生来说,无论是什么专业、什么学位的,创新能力都是核心能力。本人曾经在2019年开学典礼上,讲过一次人文领域研究生如何进行学术创新的问题,我原来讲的几点看法,在网络上曾被概括为“五多五少”:多一点真诚批判,少一些虚伪盲从;多一点问题意识,少一些学科焦虑;多一些方法自觉,少一些材料堆积;多一些生命感悟,少一些话语借用。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终极价值追求。我相信这些概括在今天仍然适用。但适用不一定够用。因此,我想结合AI时代,再就其中一点做一下补充。我们原来强调问题意识,主要是指敏锐地发现问题、捕捉问题的能力。任何原创性的研究都是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使你提出的任何问题,几乎都可以用大数据、大模型来帮你回答,这就好像有无数智慧的头脑在你身边随时待命。这使得回答问题似乎变得比你提出问题容易,这样一来,有效地、高质量地提出问题对于今天的创新来说变得更为根本。“发问”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创新力,它就像人类创造活动的引擎或发动机。
第五,语言与论辩思维。人要想能够准确地、高效地进行发问,显然离不开卓越的语言能力。这使得语言能力成为人工智能时代创新的关键能力,语言也成为学术创新的一种关键工具。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也离不开语言哲学、语言学的推动。但艺术与学术创新显然不只是语言问题,也不能仅仅会靠发问来完成。学术研究的创新,还要以深度思维来支撑。这种深度思维由批判性思维、论辩性思维和辩证性思维来共同构成,其中又以论辩性思维为核心。所谓论辩思维(Argumentative thinking),是一种理性地分析、审慎地批判,清晰地辩驳,逻辑地论证,严谨地构建自己的立场、观点或思维框架的能力。作为一种术语,论辩思维虽然不如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性思维更常用,但在今天的语境中,它更为迫切和中肯。如果说批判性思维主要是一种“破”,论辩性思维则主要是一种“立”,论辩性思维的“立”又是以批判性思维的“破”为前提,并且真正的论辩思维它也常常把辩证思维吸纳到自己的论证过程之中。它通过反复地对话、诘问、析取,建构起自己的观点、论证和逻辑。批判性思维与论辩思维和辩证性思维的有机结合,共同组成深度思维模式,不仅推进学术创新,还可以防止AI时代由于“思维外包”导致的“思维肌肉”萎缩。
第六,具身与真实经验。当今社会也称为“信息社会”,“高科技媒体社会”,它是以高度 符号化、语言化,为标志的。用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的话说,“在这样一种环境中,人们将越来越多地与符号系统发生交会(interfacing),越来越少地与社会的、生物的或自然的环境打交道”。从而会使上患上一种“真实物缺失症”。随着AI时代的到来,这种症状会进一步加重。人类会更加沉迷于虚拟世界,忘却了与实在的人、与实在物的交往与联系,真实的具身经验更加成为稀缺品。具身经验是指人类的身体在与物理世界的交往、互动中产生的真实经验。在AI时代,技术媒介制造的“虚拟现实(VR) 和增强现实(AR),让你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但实际上不存在的空间中。当人们长时间沉溺于虚拟世界中时,便会不习惯与真实世界的交往,或变得对真实世界缺乏真正的热情,对身边的人漠不关心。具身经验的缺失,也会影响到艺术与学术的创新。学术的创新并非就是从理论到理论、从语词的推演,原发的创新往往来自于身体与物理世界的互动感知。因此具身经验可以打破学术研究从理论到理论、从语词到语词的“内循环”,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语词到事物或者一种倒过来的创新跃迁,为艺术与学术的创新提供鲜活的基点。与那些完全依赖大数据的知识生产相比,那些根植于你的具身经验的创新,会具有你更加与众不同的充满生命气息的身份标签。
同学们,作为开学典礼的致辞,我今天说得有些太多了,但感觉还有很多话要说。所幸这是开学典礼,我们还有很多机会进行交流,今天只是一个仪式性的起点。最后想说的是,你们正身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的时代,作为学生,你们要以学习为天职,为本分,但你们也不仅仅要关心自己的学习,也要关心你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关心我们的国家,关心这个世界,关心这个时代。愿你们“心系天下事,肩扛国家责”,学好本领,勇攀高峰,以青春和勤奋为笔,绘就美好的篇章和未来。
谢谢大家!
(2025年9月10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