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幸福之路》所得
《幸福密码》探索个人幸福之道 #生活乐趣# #心理健康乐趣# #心理自助书籍#
“幸福的人是真实地生活着,他们有着自由的情爱和广泛的兴趣,他们通过这些情感和兴趣把握住了自己的幸福,而这又让他们自身成为其他很多人的兴趣和情爱目标”。
如果要拿一句话作为整本书读书笔记的开头,我应该会挑这句写在全书结尾《第十七章-幸福的人》第三个自然段开头的句子。没错,幸福的本质是“真实”,至少对于像我这样一个一直难以掩饰自我内心真实想法,感情外露且注重深度连结的ENFJ,这句话不可谓不是箴言。曾有人对我的评价是“易读”,在过去的一些日子里,我也怀疑过于袒露的性格是否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为别人造成困惑。也曾故意邯郸学步,想表现得更靠近那些稳重内向的身边人。可后来慢慢发现,刻意地扭曲自我除了违背了自己的心还会把自己带离幸福,不做真实的自己是绝无可能与“幸福”二字沾边的。人总要在经历一些之后才会有所领悟,例如我从对自己“易读”的鄙夷,到对自己“真诚”的坦然。
第一次读《幸福之路》是三年前,罗素用及其质朴的语言向读者传达了他对于人生深刻地洞见。在过完一系列波折组成的2023后,我又决定开年再啃一遍。喜欢类似的书籍,框架清晰,意指明确地阐述那些积累千年的普世智慧,渡人成长,想必是这该死的Ni人热爱抽象的理论特质,以及这该死的ENFJ天生趋向自省的共性使然。
十万字的篇幅,恰到好处的厚度都让这本书成为旅行最佳伴侣。于是我用7天日本旅行的时间边走边读,酣畅淋漓。从目录来看,罗素的论述脉络清晰明了,一部分讲不幸福,一部分讲幸福,即先分析问题,然后给出解答的方向。
罗素在第一部分:不幸福的原因-第一章:什么使人不幸福当中其实已经把整个部分的内容讲清楚了,后面的章节只是对其论点的补充和案例支撑。他认为,使人感觉不幸福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错误的世界观,伦理观和生活习惯,而以上这些意识形态的错误又多出自一个人早年缔造的信仰和情感。这里我读到了一些和精神分析心理学非常相似的观点,例如“典型的不幸福的人都是年轻时被剥夺了一些正常的满足,他会因此更看重这些满足而不是别的,这让他的人生只有一个方向可走,同时,他过分强调了成功却将与成功相关的活动放到了对立面。”
在接触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后,我对关于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性格的影响和塑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些知识当然也应用到了我对自己的分析当中。而在罗素的理解里,他把这些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称之为潜意识里给人带来的影响描述为-自我沉溺。罗素说自我沉溺的形式很多,列举:罪恶感,自恋和自大。而在整个“不幸福篇章”中后面的章节进行了展开的分析。在提出过度专注自我是大多数不幸的来源同时,一个必然的解法和结论也就自然而然浮出水面,罗素说他自己曾经也不是一个天生幸福的人,“通过学会对自己和自己的缺陷不那么介意,而是把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放到外部事物上:世界局势,各种学科知识,我喜欢的人。”由此渐渐掌控了自己人生的幸福感。读到这里我认全是核心的论点都已经差不多交代完成,这本书源自一个哲学命题,而其后大部分的论述观点我都多少感受到和心理学的理论不谋而合。当然,心理学本就是哲学的分支,所以读起来是一个前后整体的联动效果。
人的不幸源自人的本性里携带的恶的部分。有的人天生幸运,在早年的成长环境里得到了充足的爱的补给,故而有了坚实的精神支撑,可以长成一个人格平衡稳定,安全型的个体。而我认为大部分的人都没有这么幸运,因为对爱的匮乏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时候,我们来到的环境(即原生家庭)本身也不足以在自幼年起就给予我们这样的补充和支持,反而有些人从小面临的是人性里的自恋的伤害和自大的剥削,所有的这一切都可能埋下一个人之后感觉不幸福的种子。人因为自恋所以倾慕权利,因为自恋所以施加伤害。要破除这种单一自恋维度的生活方式,罗素的观点和心理学一致,那就是去和人,事,物建立深度的连结,建立真诚的关系。用关系维度去撑开自恋维度的单一性,让整个世界观的空间得到放大,由此获得更多的平衡感和自由度。
在分章节里,我会把《第二章-拜伦式的不幸福》,《第三章-竞争》和《第六章-嫉妒》归拢到一起,这三章是集中在描述人类自我沉溺在自恋和自大中所导致的不幸;《第四章-无聊与兴奋》和《第五章-疲劳》所阐述的不幸福来源和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阐释我们的追求不应该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有呼应成分,我理解为它们是一个组别;《第八章-受害妄想症》和《第九章-舆论恐惧》再一次和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提到的我们不应该过度关注他人而忽略了自身的需求-“每一个人首要是并且确实是活在自身的皮囊里,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之中”的观点无缝契合;最后独自可以成为一个组别的是《第七章-罪恶感》,对于原生家庭和早年经历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深埋下的罪恶感,那些让我们的人格支离破碎无法达成统一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整合过程,或许是成年以后的我们一辈子的课题和挑战。
自此不幸福的部分我整理成了四个大点:1.过度自恋;2.过度追求刺激,无法学会独处;3.在意他人评价胜过自己;4.“三我”缺乏平衡统一。
在进入到罗素的解答章节,也就是探讨如何才可以获得幸福的时候,我有一种深深的直觉-“爱”是唯一解。人类生活的本质是关系,破解人性中天生自带的缺陷-“自恋”的方式则是建立深度关系,而深度关系的本质,是真实和爱。
罗素将深度关系的格局定位在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对事业的信仰,对人的友善关注,对兴趣爱好的培养以及对美好品物的关切在他看来都是对抗生活的烦恼,人生的荒诞和不幸最好的方式。他说“幸福的奥秘在于:让你的兴趣尽量广泛,对你关心的人与事表达出更多友善,而不是敌意。”在我看来,这就是要与周遭的人,事同物都建立起深度的关系,当关系真实且深刻地存在之后,我们会时时感受到那些滋养自己的心流。
“过于强大的自我是一座监狱,想充分享受世界就得逃出这监狱”。在如何获取幸福的论点里,罗素罗列了包括,兴致,情爱,家庭,工作和闲暇兴趣等人生最基本的构成元素,并且一一展开解构了这些元素如何运作才能发挥正面效应,帮助我们减少不幸。而不论是其中哪一个元素的践行,贯穿所有的核心线索依然是劝告我们不要画地为牢,只把注意力放置在自我身上。人的成长是一个感受,经历和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逐渐意识到以自我为核心的主体,和以他者构建的客体两者的共存关系。我们的主体是无法独立于客体之外去真实存在的,如果我们不充分接受和包容对面的客体,接受由他们反馈回来的信息,那么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一定是理想且片面的。“当我们对自我之外的人和事物产生了真实的兴趣,隐藏在自我克制信条里的自我与世界的对立就消失了”。
在向外建立的关系里,兴致的正面形式是“得体”或者说“恰到好处”;情爱的正面形式是“互利”或者说“彼此尊重”;家庭的正面形式是“彼此成全”;而工作的正面形式是“建设”及“创造”。
和所有心理学帮助人们自我分析去克服问题实现成长的底层逻辑一样,罗素的《幸福之路》最后的总结也是殊途同归,因为不幸福的原因都是我们的人格状态分裂,各项功能缺乏整合和平衡导致的。“只要外部环境不是极端糟糕,只要一个人的激情和兴趣是向外而不是向内的,他就可能获得幸福感”。罗素把自我沉溺的向内情感归纳为类似:恐惧,嫉妒,罪恶感,自怜和自恋。不幸地是,我甚至明白曾经自己拥有以上所有的内向沉溺倾向。但可幸的是,在过去三十几年的人生进程中,通过把自己丢到人世间去和各种客体碰撞,跌跌撞撞搜集到的一系列反馈自己捡回来慢慢消化之后,其中的例如罪恶感,嫉妒,自怜等影响我的负面程度已经大大降低,由此我也确认,自己是走在一条认识自己的道路之上。
网址:再读《幸福之路》所得 https://klqsh.com/news/view/244781
相关内容
再读《幸福之路》所得什么是幸福?带你解读人生之幸福:爱我所有
幸福之路—罗素教你如何能获得幸福和快乐
《幸福之路》:不幸福与幸福的秘密
人之所以幸福,态好
《幸福之路》罗素
探寻幸福之路:如何增强和提高幸福感
找回自我,走向幸福之路
哲学家罗素带你走《幸福之路》—拆书笔记
「夜读」获得幸福感的四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