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微博上看到一则短视频: 江苏一名五年级男孩过生日,结果蛋糕上插满课本,小男孩崩溃大哭。家长说希望借助课本提醒孩子在期末备考阶段放下电子产品,好好学习。
本应是孩子快乐的一天,为什么连生日的快乐都不给他享受?
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快节奏带来的不仅仅是焦虑的盲流,还有思维的退化。当我们跟着社会潮流走的时候,往往容易忘记最简单的道理。
比如教育这件事,我们已经被“驯化”成关注教育的结果、目标的达成、未来的成就,而忘了当下的关系。而关系,恰恰是教育中最最重要的因素。
“直升机父母”已经成为了城市中产以上人群的潮流,但这种过度包办替代,甚至早早规划好了孩子的未来,安排好了孩子的人生,看似为孩子好,实际上阻碍了孩子自我的构建、独立性的发展和未来无限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破坏了亲子关系的和谐。
为人父母也好,作为教师也好,有一个真理一定要记住:关系是第一位的,好的行为和教育结果,都源自好的关系。这也和心本教育的核心主题——以心为本是不谋而合的。
“
1
关系先于教育
没有好的关系,就没有影响力;没有影响力,就没有教育。
作为成年人,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学生时代,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喜欢那门课,也能学好那门课,反之,很多时候我们也很容易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而放弃某门功课的学习,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所以,很多时候,老师更应该优先提升的,不是教学技能,而是对学生的影响力。
最近几年,“青春期叛逆”的话题席卷了中年家庭,似乎青春期的孩子就是叛逆,不叛逆的孩子是不正常的。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很多孩子之所以在青春期叛逆,那是一种对以往自主权不被尊重的反抗,但如果不需要反抗呢?为何还要叛逆?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优秀的人,在青春期的时候不仅不叛逆,而且非常顺从、有担当。
所以,与其焦虑孩子未来的行为,不如当下和孩子建构真正有影响力的关系。
在每周的《心本课程》教研群中,我们发现:不少幼儿园老师咨询的偏差行为案例,其背后的共同点都是这些孩子在生命早期很少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当孩子在早期的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未被很好地建立时,家长一味地想要纠正孩子的各种问题,其实是很难的。
有好的关系做基础,教育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而没有好的关系,父母和教师就没有影响力,教育在没开始时就注定失败了。
“
2
关系包含教育
任何一种关系构建的过程,都是我们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爱的能力呈现的过程。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秉持什么样的信念和原则,就会怎么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伴侣、朋友和生活。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来构建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不仅向孩子呈现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也传递了我们希望在孩子身上看到什么样的价值观和品质。
很多三代同堂的家庭中,容易出现父母和祖辈因教育观念产生分歧而最终家庭矛盾重重的现象。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教育观念肯定有分歧,就如同未来孩子也会经历要和不同的人相处一样。家庭中思想观念的分歧,不一定必然引发冲突矛盾,而是完全可以作为教育孩子的一个素材,正好给孩子展示如何积极倾听、理性沟通,如何文明表达、尊重多元,如何妥协礼让、达成目标和表达爱意的示范。
“
3
关系大于教育
卡尔·荣格则说过:“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关系本身就是目的,而不只是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因为人就是在关系中认识自我、感受幸福的。
尤其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在生命早期,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就是家庭和幼儿园,与父母、教师等重要他人构建的关系,奠定了这个孩子未来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
所以,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我们要花更多时间在自我成长上,去觉察自己的人格状态、与他人互动的模式、思维模式、信念系统,唯有自我觉察、自我疗愈、自我成长,才可能斩断不幸的轮回,给自己一个觉知、充盈的人生,给自己孩子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和原生家庭。
在心本教育体系中,我们有专门针对教师和家长心理成长的测评、课程和工作坊,在心理层面去支持家长和老师,让他们活出更健康丰盈的人生状态,去发展家庭关系、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为儿童构建一个以心为本、良性循环的教育生态圈,最终提升中国教育的品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