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节气,阴气渐强,寒意生、燥气浓,养生有讲究

发布时间:2025-09-18 09:22

气功讲究‘意守丹田’,有助于养元固本 #生活常识# #养生常识# #气功锻炼#

  白露至,秋意浓。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3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此时斗指癸,太阳黄经达165°,标志着天气逐渐转凉,清晨时分地面和叶子上开始出现露珠,故名“白露”。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意味着暑热已结束,凉爽的秋季真正开始。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农谚有云:“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生动描绘了此时气温迅速下降、昼夜温差增大的气候特点。

  转存图片

  白露有三候

  传/统/二/十/四/节/气

  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一候时,鸿雁开始从北方飞往南方过冬;二候时,燕子等候鸟也纷纷南归;三候时,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这体现了自然界动物感知气候变化、为越冬做准备的智慧,也提示人们应顺应天时,注意收藏保养。

  白露节气的气候特点

  传/统/二/十/四/节/气

  白露节气最大的特点是昼夜温差达到一年中最大,白天温度尚高,但夜晚气温下降明显。北方地区秋意渐浓,天高云淡,秋风送爽;南方地区虽仍有“秋老虎”余威,但湿度逐渐下降,干燥渐显。

  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天气干燥,“秋燥”成为主要气候特征。空气中的水分减少,容易导致人体出现口干、咽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津液不足的表现。白露也因此被视为一年中“防秋燥”的关键时期。

  白露节气养生要点

  传/统/二/十/四/节/气

  白露时节,自然界阳气进一步收敛,阴气渐盛,秋燥当令。《黄帝内经》指出:“秋冬养阴”,白露养生当以“养阴润燥”为重,同时由于气温下降,昼夜温差大,固护卫表、预防受凉同样重要。

  01、精神调养

  秋主悲忧,白露后草木凋零,易引发凄凉之感,过度悲忧会损伤肺气,因此中医认为应遵循《内经》“使志安宁,以缓秋刑”之训,培养乐观情绪。建议户外活动或登高远眺,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有助于开阔胸襟,舒畅气机;多进行阅读、听音乐、钓鱼等安静的活动,有助于保持内心平静,适应秋气的收敛之性。同时,主动避开肃杀凄凉的场景,多与家人朋友交流,消除忧郁烦恼。

  02、起居调养

  白露是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节气之一,起居调理尤为重要, 继续坚持“早卧早起”的作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 

  此时为防受凉,切记“白露身不露”,尤其要注意早晚添加衣物,不要再赤膊贪凉,必要时逐渐过渡到长袖衣裤,特别需要注意腹部、后背、脚部的保暖。民间有“脚暖身不寒”之说,此时可告别凉鞋,穿上薄袜。夜间尤忌寒凉,尽量少开空调,睡眠盖好薄被,防止夜间寒气侵袭,诱发感冒、咳嗽及腹痛腹泻。

  转存图片

  03、饮食调养

  白露饮食应以滋阴润肺、健脾生津为主,重点对抗“秋燥”。宜多食性平味甘、柔润的食物如梨、银耳、百合、山药、杏仁、蜂蜜、芝麻、核桃、糯米、莲藕、豆浆、鸭蛋等,能益胃生津,有效缓解秋燥。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等药材也可适量入膳加强滋阴润燥。

  此时避免过量食用葱、姜、蒜、辣椒等辛散之品以及烧烤油炸类食物以防助燥伤阴,加重口干咽痛等症状。同时,少食寒凉瓜果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04、运动调养

  白露后运动亦讲究“收敛”,可在气温适宜的清晨或傍晚选择较为和缓的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慢跑、健步走、导引术等。 天气转凉,运动前务必做好充分热身,防止肌肉拉伤和关节损伤,运动至身体微微发热、略有汗出即可,切勿大汗淋漓。出汗后应及时擦汗或更换干爽衣物,避免汗后受凉。

  05、按摩与艾灸

  白露时节可通过按摩和艾灸特定穴位以增强肺卫功能,抵御外邪。

  按揉鱼际穴

  转存图片

  定位: 在手外侧,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手法: 用另一手拇指指腹按揉双侧鱼际穴各2-3分钟,以感到酸胀为度。

  功效: 鱼际为肺经荥穴,主身热,经常按揉可清宣肺气,清热利咽,对预防秋燥引起的咽喉不适效果显著。

  按揉列缺穴

  转存图片

  定位: 在前臂,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手法: 用拇指指尖掐按双侧列缺穴各2-3分钟。

  功效: 列缺为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头项寻列缺”,按摩此穴不仅可宣肺止咳,还可缓解秋季受凉常见的头痛、颈项不适。

  艾灸关元穴

  转存图片

  定位: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方法: 可用艾条悬灸此穴10-15分钟,每周2-3次。

  功效: 关元为元气关藏之所。白露后阳气渐衰,艾灸关元可温阳固本,培元补气,增强人体免疫力,为安然过冬打下基础。

  白露节气,推荐食疗方

  传/统/二/十/四/节/气

  1. 银耳杏仁羹 

  【材料】 

  干银耳10g,南杏仁10g,冰糖适量。

  【做法】

  银耳泡发撕小朵,杏仁捣碎,一同放入锅中加水炖煮至银耳软糯粘稠,加入冰糖溶化即可。

  【功效】  

  润肺止咳,化痰平喘。 对秋季干咳无痰、口干咽燥有良效。

  2. 蜂蜜拌梨 

  【材料】

  雪梨1个,蜂蜜适量。

  【做法】

  雪梨洗净,从上1/3处切开,挖去梨核,放入适量蜂蜜,盖上梨盖,隔水蒸20分钟即可。食梨饮汁。

  【功效】 

  生津润燥,润肺止咳。制法简单,疗效显著,是家家可做的秋季保健小食。

  3. 山药薏米粥 

  【材料】 

  鲜山药100g,小米50g,粳米100g。

  【做法】

  山药去皮切块,将所有材料同煮成粥。

  【功效】  

  健脾益气,润肺固肾。 脾肺同补,补而不燥,尤适合平素脾胃虚弱、气短乏力者。

  4. 沙参麦冬润燥汤 

  【材料】

  猪瘦肉250克,北沙参15克,麦冬10克,干百合15克,无花果3枚,生姜2片,盐适量。

  【做法】

  猪瘦肉洗净切块焯水。所有材料放入炖盅,加足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炖1.5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

  滋阴润燥,生津安神。 适用于秋燥所致的口燥咽干、干咳少痰、心烦失眠。

  结语

  图片

  传/统/二/十/四/节/气

  白露是秋季气候转换的关键点,燥邪与寒邪并至。养生需围绕“防燥”与“固表”两大主题,通过精神调摄、起居保暖、饮食润燥、适度锻炼及穴位保健,养阴护津,巩固卫表,方能有效抵御外邪,安然度过“多事之秋”,为冬藏做好充分准备。中医养生之道,在于“知天时,顺自然”,白露时节正是践行这一理念的良机。■

网址:白露节气,阴气渐强,寒意生、燥气浓,养生有讲究 https://klqsh.com/news/view/252556

相关内容

白露:秋凉渐至,正宜润补(节气与健康)
「节气·健康科普」白露养生循要点,顺应时节护健康
【节气·健康科普】白露养生循要点,顺应时节护健康
节气养生
白露到来,气温渐凉,教你如何应对季节变换
24节气及4季养生
立秋:阳消阴长,滋阴润燥(节气与健康)
秋季6大节气常见的养生食谱 秋季不同节气的养生技巧
不懂节气养生等于白忙活?春夏秋冬 4 季 8 个关键节气,这样调整生活最养人
寒露节气,几点饮食建议请收好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