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贸一千年:国宝里的外贸与商业智慧

发布时间:2025-11-10 07:39

国际贸易政策影响国内外商品和服务的流通 #生活知识# #社会生活# #公共政策理解#

  近日,“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展览已于广东省博物馆正式开幕,展期将持续至2026年10月15日。此次展览之所以成为城中热点,自然离不开展览中陈列的22件国家一级文物。

  本报记者了解到,为了完整呈现广东千年外贸的发展脉络,广东省博物馆不仅从本馆馆藏中精心遴选了相关文物,更联合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全国多家文博机构共同调配,最终让这22件重要珍藏“齐聚一堂”。这些广东千年外贸史的物证连点成线,为观众们串联出从唐宋元明清至今广东在中国乃至全球贸易体系里的发展轨迹。

  “本次展览是广东迄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对外贸易专题展。”广东省博物馆教育中心副主任王亚楠向本报记者揭秘了展览的设计巧思,“在展览每个部分的开篇,我们都会用一组精美的文物来引入。通过它们,我们能看到这一千年来广州作为对外贸易重要往来通道的繁荣图景和发展情况。”下面我们将通过讲述本次展览中部分一级文物的故事,再度见证那段跨越千年的广东外贸传奇。

  丝路繁华的鎏金印记

  步入展厅,首个单独玻璃展柜前格外热闹。柜内陈列了一组金器金光闪闪,引得不少观众围观并举起手机拍照记录。广东省博物馆教育中心副主任王亚楠向记者介绍,这组金器全部来自“南海I号”沉船,是唐宋时期中国外贸繁盛的有力物证。

  1987年首次发现的“南海I号”南宋古沉船,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较久远、船体较大、文物数量最多、保存较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距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自2007年起,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了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工程,把5500吨的钢沉箱包裹的“南海I号”古沉船及其船货整体起吊出水,整体移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实现从水下到室内的精细发掘。截至目前,沉船已出水文物超过18万件,其中以陶瓷器为主,兼有各类金属器、漆木器与动植物遗存,呈现了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实况。

  而在众多出水文物中,金器虽数量不多,却尤为引人注目。据悉,“南海I号”沉船共出水约200件(套)金器,品类却丰富得令人惊叹,包括了项链、腰带、手镯、戒指、耳环、串饰等。它们大多工艺精湛,历经数百年仍光泽如新、未见锈蚀。这些金器不仅融合了部分的中国元素,还呈现出了西亚地区的典型风格,这个细节也为判断“南海I号”的航行目的地提供了重要线索。

  本次展览中最为惹眼的,莫过于一条长达1.72米的“大金链”。这件金项饰作为“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的首件金器,不仅带有鲜明的西亚风格,它的形制也是出水金器中独一无二的。它用四股八条的金线编织成“麻花状”,两端各连长条形带钩,饰有浮点状璎珞纹。一端弓状钩头用于系扣,另一端环形钩头连四个小环搭扣调节松紧。更有意思的是,带钩与搭扣处有轻微的使用痕迹,考古专家认为这表明了它并非待售的货物而是私人饰品,而且原主人大概率是身份尊贵、财力雄厚的外宾或外商,当时正随船返回西亚。

  展柜中,同样来自“南海I号”的金带銙、金串饰也很“吸睛”。与“大金链”不同,这两件金饰表面未经抛光,而且没有镶嵌宝石。王亚楠解释,从这些细节可以推测,它们很可能是专销西亚市场的定制半成品,后续需要先运抵目的地,完成宝石镶嵌工序后,才能正式进入销售环节。

  这些熠熠生辉的珍贵金器,不仅是宋代海上贸易与文化交流并行的生动见证,更是东西方文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深度交融的缩影。它们让八百年前的航海故事变得触手可及,也让今人得以窥见那个“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商贸盛世。

  文明对话里的广东角色

  在展览的珍品阵列中,一件具有典雅造型与传奇身世的元青花人物图玉壶春瓶亦吸引了大量的观众驻足欣赏。

  走近细看,这件玉壶春瓶的精致质感便扑面而来:胎体轻薄到局部可透光影,白釉细腻莹亮、泛着温润青光,青花靓丽,造型线条流畅优美。器身的纹饰按层次精心排布,共分七层:上下各配以蕉叶纹、变形莲瓣纹、卷草纹作呼应,中部主题纹饰则是一幅“携琴访友”人物故事图。画中的人物神态惟妙惟肖,辅以花、柳、石点缀,布局严谨又不失灵动,宛如一幅元代墨笔人物小品。

  而它的珍贵,远不止于工艺与纹饰。熟悉元青花的人都知道,其核心釉料“苏麻离青”源自遥远的中东地区。“元青花的钴料来自中东,在中国瓷胎上绘制成型,又销往海外市场,这一循环本身就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体现。”王亚楠介绍道。更难得的是,存世的元青花数量本就极为稀少,全球不足400件,且大多为花卉纹饰;绘有人物故事的元青花更是凤毛麟角,全球仅存不到10件,此瓶便是其中之一。如今的元青花大多珍藏于土耳其托普卡帕宫、伊朗阿德比尔神庙博物馆等海外机构。

  资料显示,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典型产物,与之同类的瓷器很早就已远销西洋,有记录显示“丰山瓶”是最早抵达欧洲的中国瓷器之一。而这件广东省博物馆所藏的玉壶春瓶,不仅是诠释中外贸易与文化互鉴的“国宝级”存在,更显示出广东在元代海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海贸巧思里的商业智慧

  展厅中,一件单独用玻璃柜保护起来的明代万历时期磁灶窑酱釉堆塑双凤纹六狮系陶盖瓮,也以其独特的造型与满载的故事,成为了人们关注的又一焦点。这件陶瓮出自2007年发现的“南澳I号”明代沉船。为了再现其历史背景,记者在现场看到策展方特意在展厅中复原了这艘著名沉船的缩小版模型,并且放在了这件陶瓮的背后,让它的“沉船出身”有了更真实可感的背景支撑。

  文物简介上对这件陶瓮的描述十分活泼可爱:“圆唇外翻,直口短颈,溜肩鼓腹,下腹缓收,平底,配有一狮钮盖。”寥寥数笔,仿佛在描绘一位腹部微隆的敦厚商人,头戴狮冠,气度沉稳,立于眼前。而这只瓮最大的特色,就在于颈肩处均匀分布的六只捏塑狮形耳系,腹部主体则以堆塑工艺装饰双凤展翅纹样。这样精细繁密的纹饰,在同时期的陶器中并不多见。器身施以酱褐色的釉,也使其透着一丝古朴端庄的质感。

  这件陶盖瓮最令人惊叹的,是它作为“贸易容器”的特殊身份——当年从“南澳I号”沉船出水时,考古人员发现瓮内竟整齐收纳着256件漳州窑系青花碟和五件玉壶春瓶,是沉船中装载货物数量最多的一个。这也反映出当时的外贸商人善于利用储运空间,以此提升单次贸易利润的商业智慧。

  开放包容、互利共赢

  展览的时间线漫溯至清代,一套三件款式、花纹与色彩都颇为相似的清乾隆款画珐琅牡丹纹海棠式花篮让人们倍感疑惑:怎么会把三件长得一模一样的花篮放在一起?其实,这三件形貌相似的花篮背后,藏着一段清廷与粤海关、中外工匠联动的趣事。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十一月,乾隆帝特意将十件康熙、雍正年间的画珐琅器送至广州,要求粤海关官员仿制并落“乾隆年制”款识。接到指令后,粤海关官员先细致绘制器物样稿,一方面将样稿送往法国,由欧洲工匠按图仿制;另一方面也组织了广州本地的工匠同步制作。于是,在这次的展览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花篮的原件,还有法国工匠与广州工匠制成的画珐琅花篮作品并置展出。这套“同一图纸,两地制造”的精品,堪称十八世纪全球化生产的早期范例,也说明了广州工匠早已熟练掌握西洋珐琅技艺,并能融汇中西技法投入生产之中。

  另一件清乾隆款画珐琅八棱开光山水花鸟图提梁壶则代表了更深入的技艺和设计融合互鉴。这件提梁壶由清宫造办处珐琅作打造,其八棱造型、开光装饰与欧洲同类器物高度相似,提梁中间更创新地使用双瓶形金星玻璃以隔热。壶下有鎏金八方台座,台座中央放置油缸,可以供人们点火为茶壶加热使用。由这件提梁壶的诸多设计细节可见,当时的外贸往来已使欧洲的审美与工艺成为了滋养中国宫廷造办处高端制作的重要源泉。

  “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展中的每一件文物,都是镌刻着历史印记的“贸易使者”。但文物所承载的,不仅是往昔的贸易盛况,更是‘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精神。那些曾见证过千年商潮的文物故事,终将化作思考当下、迈向未来的力量,而“互利天下”的理念也将在新的航程中持续闪耀。

网址:广东外贸一千年:国宝里的外贸与商业智慧 https://klqsh.com/news/view/276844

相关内容

外贸销售员职业规划书.docx
直面风雨 坚韧前行——我国外贸企业积极应对美国加征关税观察
从业务员成长为企业掌舵人的杰出外贸专家——李泽峰
回应外贸形势、农村电商发展等热点话题,商务部最新发声
知晓:外贸翻译软件如何在全球贸易中节省时间与成本的秘密
外贸注册离岸公司成功指南
沈阳大学“智慧锦囊”助阵辽宁自贸试验区发展
专注健康未来,东营鼎卓商贸助力全民品质生活升级
个人理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智慧树网
外贸企业做网络营销之社交媒体的重要性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