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合唱,老年人的心灵庇护所
老年人合唱团在公园的晨练,歌声悠扬。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生活琐事趣闻# #社区生活新鲜事#

3月19日周二下午,在北京北六环家中包饺子的张阿姨手机屏幕随着“叮”的一声提示音亮起,“北京健康之声合唱团唱歌通知:亲爱的歌友大家好。2024年3月20日星期三,我团在紫竹院公园举办唱歌日。欢迎大家踊跃参加,唱出健康,唱出快乐,唱出美好心情!”放下手机,她轻声哼唱,手里加快了包饺子的速度——周三一大早出门参加合唱团歌会,饺子可以作为老伴和小孙子的便捷早餐加午餐。
第二天一早张阿姨五点多起床,收拾停当坐上了早班公交。她要花近两个小时从北六环赶往位于西三环附近的紫竹院公园。此时,其他歌友也陆续从北京的南四环、西二环、北三环等四面八方慢慢汇聚到紫竹院公园,开启他们一周一次、充满期待的歌唱之旅。
期盼
“下定决心去唱歌,排除万难多干活”
3月20日上午9时,北京健康之声合唱团紫竹院分团的歌友们举旗子、抬音箱、整理歌本,在合唱团团长、指挥李永康的带领和乐队伴奏下井然有序地开唱。《爱我中华》《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我的祖国》《在希望的田野上》,一首首熟悉的歌曲在紫竹院分团团长阎澜影的主持串讲和领唱路桂荣的带领下接连唱响。

健康之声合唱团每次歌会持续两个多小时,歌友多是中老年人,其中甚至还有坐轮椅的白发老人——他们身边的护工阿姨也熟练地拿着歌本纵情歌唱。
近年来,以老年人为主的公园合唱发展迅速,仅“健康之声”这一家合唱团目前就有四千多在册歌友。李永康发现,歌友中占比最高的是“老漂族”——来到北京为儿女分担家务、抚育孙辈的老人。他们远离了故土熟悉的生活圈子,劳累和孤独成为生活的主旋律,对唱歌都寄予很高的期盼。
来自东北的歌友李英,退休后一直跟随孩子在北京生活,至今已有二十年。之前老乡几次劝她参加合唱团,她总不耐烦地摆手:“不爱整那玩意儿。”反复劝说下,李英跟着朋友参加了一次歌会,没承想一下子被吸引了,“指挥、主持人、乐队是真的很棒!原来大家一起唱歌的感觉这么好!”以前觉得自己一辈子与唱歌绝缘,现在雷打不动参加每周的歌会,李英成了健康之声合唱团的“铁粉”。亲朋好友也发现她变了:从一点儿不喜欢到天天盼着去唱歌,很多以前不愿尝试的新事物她也开始感兴趣。在家里干家务她都哼着歌儿,整个人每天乐呵呵的。“我觉得我能因为爱上唱歌,多活十年!”李英说。
为确保每周能顺利参加歌会,许多“老漂族”歌友们都积累了共同心得:带孩子、做家务的“本职工作”首先要做好,让老伴儿高兴、儿女放心,阻力自然就小了。合唱团里一位叔叔幽默地说:“下定决心去唱歌,排除万难多干活。”
在健康之声合唱团,更年期综合征的阿姨们找到了情感宣泄的出口,癌症病人找到了每天两个小时忘却恐惧与不安的时光,因家庭矛盾而憋闷的老人找到了舒缓的方式……甚至有许多家属悄悄找到团长李永康,握着他的手一遍又遍地说“谢谢”。
第二个家
“每周唱两个小时,给我充满一周的电”
北京健康之声合唱团成立于2011年,作为群众合唱中典型的公园合唱团,它与其他公园合唱团仍有不同之处——拥有自己的乐队、节目主持、组委会、记者站等组织机构。每次歌会结束,合唱团组委会都会在李永康的带领下讨论一周的活动和工作,一些热心歌友也渐渐参与其中。大家相聚公园附近的饭馆AA制聚餐,久而久之,这顿聚餐成了歌友深入交流、联络感情的纽带。
今年69岁、来自山西的池仙茹是来北京十多年的“老漂族”。因为孩子工作繁忙,平日里两个孙辈上学、参加兴趣班都由她接送,家里人的一日三餐也由她负责,日复一日并不轻省。歌友们一致公认池仙茹是合唱团里精气神最十足的老太太——不仅家里家外一把好手,每天还会把自己捯饬得漂漂亮亮,脸上总带着感染力十足的笑容。问起她轻松愉悦的秘诀,她呵呵一笑吐露两字“唱歌”,“每周歌会唱两个小时,给我充满一周的电。”对池仙茹来说,合唱团就如同第二个家,在这个“家”积极充电,回到自己家时就可以能量满满。
77岁的李宝林在合唱团里属于年纪较大的歌友,但看起来十分年轻,大家都亲切地称他“李哥”。他不仅按时参加歌会,还每次七点多就赶到公园,作为志愿者帮忙运送乐器、音箱。“不唱歌,总觉得生活缺了点什么。对我们老年人来说,这比瞧病吃药强多了。”组委会的一位工作人员说,“李哥是把合唱团的事儿,当成自己家的事情,干活既细心又认真。”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银龄书院项目办公室主任薛晓萍表示,对老年人而言,老有所依并不仅仅是有儿女、有钱、有房,老年人的精神寄托、情感需求也很重要。尤其是对背井离乡、远离熟悉环境和亲朋好友的“老漂族”而言,儿女的家庭并不能给予他们完整的安全感、归属感,一个能让他们安放情感和心灵的精神家园变得迫切且重要。公园合唱团之所以吸引了众多老年人,主要是其门槛较低,可以覆盖更广泛、没有音乐基础的老年人群。老年人在这里感受到的压力、歧视、挑剔相对小一些,可以更自由、放松地做自己。
中国商业联合会养老产业分会特聘专家、金孝趣院养老主题书店主理人张晶也表示,老年人参与歌唱活动是兴趣爱好、情感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其中的社交作用。联合国把人的健康分为三个层次: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交健康。歌唱活动可以练嗓子、提高肺活量,让老年人身体更健康;通过唱歌可以疏导老年人的负面情绪和压力,促进心理健康;一群人一起唱歌,老年人在这个过程中多社交多交流,就不容易与社会脱节,延缓老年痴呆、失智症的发生。“合唱可能只是一两个小时,但唱前的准备、唱后的交流,才是对老年人生活起到更大影响的环节。社交对老年人来说特别重要。”
歌唱
“慢慢来,总有变化和进步的一天”
歌友成小刚总结了健康之声合唱团对自己的“三吸引”:指挥、主持、乐队。他说,很多公园合唱团只是带着大家一首一首地唱,健康之声合唱团的不同在于,每次歌会都有主题,结合国家大事的时间节点、季节变化时节、重要节庆日子,指挥和主持人都提前“备课”,拉好歌单和主持词,最后才是带领大家欢唱。

这与李永康在合唱团成立之初制定的宗旨与方案有关。健康之声合唱团以歌唱祖国、歌唱党,传递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以传递正能量为宗旨,为此,他研究策划了两大方案:一是精选了六百多首经典歌曲,为歌友量身打造几套经典歌曲大联唱,加入“简单的歌曲复杂唱,普通的歌曲艺术唱,历史的歌曲创新唱,经典的歌曲大联唱”等方式。二是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指挥方式。他希望用肢体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幽默的语言去调动大家的情绪。“专业演员只要看到指挥专业的手势,就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而普通老百姓更需要指挥去调动、挖掘他们的情绪点。”
退休前担任舞台导演和音乐指挥工作,李永康深知合唱艺术的要求与门槛,而很多老年人无法进入这些专业合唱团。“让更多人唱起来,才可能有更多人唱得好。”给群众尤其是退休人群搭建一个歌唱的平台,是健康之声合唱团成立的初衷。
目前,健康之声合唱团设立了三个歌会场,由三位分团长分别管理和为歌友服务。合唱团每周在北京不同的公园活动5天,目前在册歌友四千余人,不间断常年参加歌唱的歌友有一千余人。
因为是在室外,合唱团每年冬天、夏天各放假一次。今年刚刚立春,马甸公园分团长魏美荣、望京团长邹建达都听到了歌友在群里抱怨:“天怎么还不暖和起来。”魏美荣说,3月9日马甸公园首场歌会开幕时,现场人山人海,歌友们心情都激动得不行。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李刚近年来关注和投身于许多惠民合唱的普及工作,他表示,公园合唱的繁荣发展与我国国情有关,我国人口基数大,近年来合唱团数量已然飞速增长,但还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歌唱的需求。公园合唱大多还处于群众歌咏阶段,大家唱着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电影歌曲,唱得开心,这是伴随这一代人成长的经典。群众歌咏不是合唱,但可以看作是合唱艺术的雏形或前期。作为合唱工作者,要做的不是将其拒之合唱艺术门外,而是应引导大家从敢于歌唱、乐于歌唱,到善于歌唱。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合唱专业人士走向社区、公园,帮助大家提升,“慢慢来,总有变化和进步的一天。”
矛盾
“如果支持有困难,压力可不可以少一些”
公园合唱团属于民间组织,坚持十多年不是易事。为支付乐队的费用,健康之声合唱团索秋华等几位主管后勤的“管家”一直在尽力节省合唱团的其他开支。而困扰李永康的更多是不被理解的压力。这些年,他接到110的调解电话、公园和社区的投诉电话不计其数,大多数是因为合唱的扰民问题,还有音响设备的存放、人员聚集问题……
一次望京歌会,附近一位因产后抑郁而情绪波动较大的女士与合唱团产生了争执,经110出警与调解也没有达到很好的沟通结果,最后这位女士情绪激动地砸了合唱团的音响设备。老人们心惊肉跳,面面相觑。去年底,北京开展清除违规电动三四轮车行动,望京分团一直暂存在三轮车里的音响设备因始终未找到存放地,被连车带设备清走了。歌友们只能重新募集资金买了一套新设备。
如何处理让大家欢唱和这些现实之间的矛盾,李永康至今都没有好办法,只能每次歌会尽量控制演唱的音量,歌会结束后嘱咐大家把场地卫生清理好。
李永康的劳累和压力让妻子纪芸香十分心疼。“你看他指挥时充满激情、活蹦乱跳,回到家就蔫了。快七十的人了,他身体也不是很好。”纪芸香说,“如果支持我们唱歌实在是有困难,给我们的压力能不能减少一些呢?”
在实际工作调研中,薛晓萍发现,北京的老年大学、社区活动中心从数量、活动场地、服务等方面都在日益完善,但相对于老年人数量的增长仍远远不够。部分社会活动中心的老年活动室还位于地下室或半地下,空气和光线受限,有的无障碍设施还未完全到位,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有一定障碍。相比之下,阳光充足、草青花美的公园是他们更喜欢的地方。找到喜欢的“组织”后,很多老人为了这一份安心与寄托,即便是冬冷夏热,也宁愿待在室外公园。
十多年来,李永康也想过找一个固定的室内场所让歌友们唱歌,但寻寻觅觅,一直没找到能容纳那么多歌友,又价格低廉、位置优越的场地。李永康暗暗担心:“有顶”的场所总会有装满的时候,更多想歌唱的歌友会不会因此被挡在门外?在歌声中可以自由两小时的一颗心,会不会也被禁锢住?
“我们应该通过努力,让老年人美好地歌唱。让歌唱成为老年人文化生活里一枝美丽的花,而不是一朵奇葩。”薛晓萍说。
合唱团聚餐过后,几位下午还需接孩子的团员匆匆赶往公交站。汇入人流中的他们留下的白发飘扬、微微驼背的身影,与街上任何一位普通老人无异。但他们自己知道,一个早上的歌声又为他们蓄满了新能量。这份能量,足以支撑他们在琐碎的家务、难言的寂寞中冒头喘口气,打起精神迎接下一次歌唱聚会的到来。
【记者后记】
帮助老年人,也是帮助我们自己
《北京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到2023年底,北京市60周岁及以上常住人口494.8万人,占比22.6%。全国数据与北京的情况接近,这意味着每5个人中就有一位60岁以上的老年人,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近几年,在医疗体系等较为完善后,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不用花钱的群众性合唱成为他们的首选。
但随着短视频的兴起,老年人在文娱生活中的种种尴尬现象被快速地传播、放大,青年人与老年人的隔阂、矛盾甚至冲突无形中在加深。部分民众对公园合唱、广场舞等接连不断的意见投诉,与老年人对喜爱的文娱方式的坚守之间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薛晓萍和李刚都认为,目前出现在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如噪音扰民、侵占公共空间、不文明言行等,一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文化结构与层次分化较大;二是由于时代与历史原因,很多老年人年轻时没有获得审美教育的机会。这需要更多专业人士给予他们良性的引导、扶持。
在老龄化程度日趋深化的当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还需为老年人做更多、更好的准备。而作为普通大众的我们,或许可以试着对老年人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帮助、引导和耐心。
因提倡为所有人平等提供阅读环境而被广泛关注的前东莞图书馆馆长李东来,曾在一篇名为《图书馆:温暖和希望》的文章中写道:“对于很多都市中的边缘人、失落者来说,公共图书馆不仅是精神也是身体的避难所。”此次在公园的采访和观察让我感受到,对老年人而言,公园合唱就是他们心灵的庇护所。老年人在这里找到爱好和快乐,找到因为退休而失落已久的人生位置和个人价值。
薛晓萍十分有感触地说,人生各阶段如同四季。老年人退休后还具备参与社会事务、家庭事务、自主活动能力的阶段,是人生的秋季;秋季过后,就是凛冬。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帮助老年人身心愉悦、有尊严地过好“人生的秋季”,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帮助老年人,也是帮助未来的我们自己。
陈茴茴/文
举报/反馈
网址:公园合唱,老年人的心灵庇护所 https://klqsh.com/news/view/288285
相关内容
庇护所:全职业求生 第220章充实的日常心灵养生:老年人如何保持心情愉悦?
北京市丰台区皓春里老年公寓:老年人专业失能护理
这三种方法适合所有的老年人,人老了要学会找乐!
百年老站变身文化公园
老年人退休兴趣爱好:为生活添彩,让心灵永驻年轻
老年的幸福生活“老有所乐,开心就好”
袒护罪人才叫包庇!而暮悬铃无罪!
守护心灵向阳生长 多方协作护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公园里有哪些适合年轻人的娱乐活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