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一位十九世纪崇尚自然主义的美国作家,曾在瓦尔登湖生活了两年,写出了,至今仍让世界深刻思考的《瓦尔登湖》(1854年出版)。比如梭罗说,骄奢淫逸、放荡挥霍的人创设了新时髦,成群的人亦步亦趋地追随其后......。当今社会诸多现象不也如此吗。
下文,是《瓦尔登湖》的片段,如果真能够像文中说的那样,将早晨视为生命的邀请,那这一天肯定是非常愉悦的。
一天中最值得纪念的时刻,是从沉睡到苏醒的瞬间——黎明。身体的官能逐渐清醒过来,昏沉欲睡的感觉是一天中最少的。所以,每一个早晨都像是生命对人发出的邀请,让人愉悦,且充满希望。为了表达对黎明的珍视,我起床后就会在湖水中洗澡,用这个具有醒觉意味的行动来赞美那纯洁无瑕的清晨。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据说这句话就刻在成汤王的浴盆上,道出了黎明的意义。黎明是安静的,让人沉浸其中有所思又有所得。有时候我会早早起身,开着窗户等待曙光冲破云团,那时候内心会萦绕着微妙的情绪,仿佛一只看不到也想象不到的蚊虫在振翅而飞,嘤嘤嗡嗡的声音非常微弱,却又有着如同金属喇叭一样的力量。
我想起了荷马的安魂曲,想起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我被黎明所蕴含的那种生生不息的力量感动,充满向往。空中的芳香,回响的天籁,都会在黎明时让人愉悦,但这种感觉不是所有人都能体会到。如果是因其他人的呼唤甚至推搡才不情不愿地醒来,或者是被工厂的汽笛唤醒,怎么可能感受到愉悦呢?
只有被自己的禀赋唤醒,被内心的新生力量唤醒,才更容易感知到经过一夜睡眠后,醒来后的生命变得更加崇高了。倘若醒来后并不能察觉到今日与昨天有什么不同,那么,他在接下来的一天里也不会发现生活的新意。或许是因为这些人已经对生命感到失望,才不能领悟曙光是神圣,最后甚至一路摸索着去到了黑暗之所。
内心具有了自然而然的意识,就像一个人不仅能够画出某个具体的形象,而且能够塑造出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氛围与媒介,从而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一个人在最崇高和紧急的时刻所想到的,就是内心的自然反应,倘若能将这些时刻的想法全部付诸实践,必然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他的生命就能与他的思想相匹配。倘若只是思考而未实施,无疑是对思想的浪费。
日常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既促使我们思考,也让我们能够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假如到了如枯木老死的一天,我发现自己还是对生活一知半解,将会多么悲哀。我愿意拥抱生活,而不是只与它做点头之交。
很多人并不能确定自己的生活是崇高的还是卑微的,不知道那是属于上帝的还是魔鬼的。
隐逸修行的生活也不是我想要的,生活那么可爱,我愿意投身其中,把非生活的因素根除,吸取生命的精髓,并将其压缩到一个狭小的角隅,缩小到最低的条件,从而去感知它最真实的面目。倘若生活是崇高的,那就仔细体会,以便在下一次远游时能及时发现那些崇高的细节;倘若生活是卑微的,就把其卑微之处全部认识清楚,并将其公布于世界。
即使在神话里我们常常被塑造成英勇善战的人,但多数情况下,我们还是像蚂蚁一样卑微地活着。卑微与简单并不是耻辱,也不是劫数,反而是一种优美的德性。十个手指已足够用来计,至多再加上十个脚趾,其余更繁杂庞大的数字,不妨笼统概括,否则,一个人的生活都将在琐碎的计算与算计中消耗殆尽。
只被两件或三件事占据的生活是最好的,一百件或一千件就成了不断吸水的海绵,会把人压垮;账目只需要记录在大拇指指甲上就好,半打数字已足够,不需要计算一百万。
在所谓的文明生活中,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人,都是伟大的计算家。为了站在事业的巅峰上,他们要耗费多少心血呢?生活像波浪翻涌的大海,一个人想要平安抵达对岸,就要精心计算,避过风暴与暗流,在一千零一种甚至更多的变化中全身而行,这是多么困难的事啊!
我厌倦这样复杂的生活,它必然会毁掉我在早晨睁开眼睛后所感受到的喜悦。那么,到底怎样才算简单呢?譬如,一顿饭不需要上百道菜,五道足矣;一天若吃一顿饭就能生存,就不必一日三餐。我所热爱的,就是这样最简单化的生活。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