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书单
书籍捐赠:旧书翻新,传递知识 #生活知识# #生活经验# #书籍#
推荐人:朱丽丽(南京大学)

李昀鋆/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2025年版
推荐语:
这是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李昀鋆博士的一部作品,来自她的博士论文,更来源于她的丧亲经验。
此书从自己的深层生命经验出发,追问那些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子女如何从绵长的哀伤中重建生活的秩序及自我。哀伤作为一种与羞耻感、孤独感相伴的人类情感经验,在社会认知中常常是被刻意回避的。特别是在东亚社会情境框架下,哀伤者往往是失语的。作者的难得之处是从自我的生命体验出发,以执着的追问和研究,写出一部与自己和解,也与他人建立连接的作品。她从哀伤经验开始追踪、对话、记录,探讨了年轻子女追寻意义的过程,转失序为有序的努力,也正视了年轻子女身份的改变,因为父母离世而带来的人生翻转,最后她从哀伤与爱的连接角度重新反思如何促进年轻丧亲者的自救和疗愈。
作者自认这是一个“自私”的研究,而我认为,好的研究或作品恰恰都是从生命的本真经验出发的。这本书中不仅有作者的真生命真感情,也有她所采访的44位访谈对象的真实而复杂的生命体验。这是一本社会学著作,但是它与心理学、疾病疗愈、生命情感等都息息相关。作者追求的不是研究层面的宏大、深刻、精致,而是抱着真诚与叩问之心挖掘哀伤者细腻、丰富、隐秘的深层情感体验。
一本书,能够让人忘却刻板印象中的学科属性,以超越性的叙事和阐释与读者达成以心会心的沟通与共鸣,是很了不起的。这本书的成功也再次提醒我们,尽管时代日新月异,人文社科研究的终极目的最终都要回应“人”的普遍境遇与生命体验,关于人的叙事才是文明和文化最初的原动力。很多时候,叙事本身就是自渡渡人的良药。叙事性研究看似朴拙,但其中显现的对个体经验、对人的情感与生命境遇的强调,可以窥见其背后更大的学术关怀与人文价值。
推荐人:刘宪阁(郑州大学)

余英时/著,九州出版社,1987/2014年版
推荐语:
二十多年前读这本书,是因当时要写现代中国的劳动话题,但只注意了其中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等史料。2016年春去香港城大访学,李金铨老师谈及学术经历,非常推重余氏此著,特别是其框架意识。这两年博士生文献课上,也会谈到此书;最近读李孝悌那篇回到余先生的客厅,又有新感悟。
余先生对话的是韦伯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儒教与道教》,但作为一个史学家,他更侧重经验证据而非理论思辨。因而基于常规史料以及新发现的墓志史料等,他试图证明近世中国儒道佛等诸家也有入世苦行,而非如韦伯所言没有。当然,余先生的写作机缘非仅如此,还涉及如何看待域外理论与中国经验的关系等问题。套用时髦话来说,将近四十年前(余著初版于1987年),就已触及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探索了。
尤可慨者,当下包括新闻传播学等在内的一些研究,往往陷入鸡零狗碎,只顾眼前一亩三分地,对更宽广、深远、厚实的人文社科理论则不甚在意。(比如对前几年刷屏的《困于系统》,往往只停留在算法批判的层次,但算法背后又是什么呢?)反观余先生那一代负笈海外者,即便读历史,其学术训练包括理论训练往往也较为扎实。这种学风甚至影响到弟子辈,比如其高足、史学家罗志田在论著中会引述一些社科理论著述,包括新传领域的《娱乐至死》(引的还是英文版,那会儿中译本还没出)。
在这个意义上,如何让自己的研究可以有更大的理论提升和对话空间?余先生此书值得一读。
本刊唯一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网址:新传书单 https://klqsh.com/news/view/69516
相关内容
2025年精读书单:12本打开新世界的书创业者必读书单(中文书单)
【每月书单】图书馆推荐4月必读好书,经典与新知一网打尽!
专题书架:新闻与读书——《清华新闻书目导读(100种)》推荐书单
2024年职场新人必读书单
声光交汇处,新的传奇正在书写
新年书单:6本短时间内快速提升自己的实用书籍
书单|职场新人必读书单
微信读书热销!40本书单
书单好听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