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校的孩子放假,接回家,紧着关上屋门,紧着上网玩游戏,紧着手机聊天,紧着出去找同学等,家长想管想说想拦,郁闷无奈烦躁……
给家长分享一个时间安排的技巧
1.放假去接孩子,不一定匆匆忙忙就回家,路上可以从容淡定一点,城市的变化可以指给孩子看看,情况讲讲,特点说说;
2.到家前,把亲人朋友的近况聊聊,孩子关心的人和事要重点点出来,有关心到孩子的特意言明;
3.要按小时算好孩子能在家呆的时间,安排好几件必须做的事情,按照男孩/女孩不同,分别确定每件事情由谁来陪伴,并掐算好每件事情大致时间。比如:理发、洗澡、购物
洗澡--洗澡建议考虑去比较适宜的公共浴所,不要在家简单冲洗完事。
一是由爸爸/妈妈陪伴,感受成人世界的情景,裸体相视,其实是最能体现个体平等,无言坦露心怀,拉近个体距离的情形;
二是让孩子切实进行社会体验,观众生相;
三是安排孩子搓澡、敲背等,花钱就能得到享受,感受不同角色的社会差异,不同社会层次人们的艰辛;
四是放松身心,远离繁杂,放下电脑游戏、手机聊天等。
购物—购物建议孩子自己需要的物品或返校带的东西,自己去超市或商场挑选,家长要不自觉间动员孩子和家长一起去,不要家长自作主张或代替孩子买他要携带的东西。
一是体会亲情,家人陪伴采购的乐趣和习惯;
二是体会过日子衣食住行的丰富繁杂,见识当下畅销的品类等;
三是养成自己东西自己选择,自己事情自己做主的习惯,自己要考虑个人感受、口味等,算计需要的数量等。其间,可以问孩子,上次你买的那东西如何?包装、口味、方便程度、价格等进行一下比较;
四是设身繁杂,自我主张得到落实,放下电脑、手机等
4.参与必要的家务决策,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家庭大项的安排,像装修、买车、购置大件物品等,要跟孩子说一下,培养孩子家庭成员的自主意识;家里的活,像搬抬家具之类的可以等孩子回来帮忙,让孩子了解父母力所不及的事儿,需要他付出和帮助,体谅父母的辛劳;孩子自己的房间,要自己整理收拾;吃饭时,可以喊孩子盛饭,端碗,拿筷子,也可以让孩子帮着爸爸妈妈收拾碗筷等。
但以上的事项,要注意,让孩子帮助爸爸的,妈妈跟孩子说;让孩子帮助妈妈的,爸爸来指派。这样既体现家庭成员的相互关心关爱,还不至于让孩子觉得大人的自私!
5.孩子返校,几点到校,要问孩子;几点出发,让孩子决定。可以告诉孩子,到底爸爸去送,乘什么交通工具;还是妈妈去送,乘什么交通工具;或者爸爸妈妈都去送他。这样孩子就会有个区别,有个思考,有个判断,他就会说出自己的决定。如果家长觉得孩子说的有问题有哪里不妥当,及时说出自己的想法,建议,让孩子直接参考就可以了。
每次孩子放假回家,家长都这样计划,这样安排,一方面孩子会体谅家长的用心;一方面合理分配了孩子在家的时间段,既充实,又避免了孩子自己的无聊,还会沉迷电脑游戏,迷恋手机聊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