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流行,提升了我们的危机意识,党中央发出了制止餐饮浪费的号召,让“光盘”行动,成为时下的流行、时髦的词汇,那“光盘”是否意味着“打扫”、“打包”吃剩饭剩菜呢?,把所有食物都放到肚子里才是不浪费?
从健康角度来说这样的做法不太妥当
1.会造成能量过剩:为了不剩饭菜,把所有食物都吃掉,会给胃肠道带来负担,引起消化不良,如果长期如此形成习惯,每顿饭都过饱,超出人体能量的需要,还会造成肥胖,继而导致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2.孳生细菌,造成感染:剩饭剩菜,特别是高蛋白、高脂肪的剩菜,有利于细菌大量繁殖,细菌又使蛋白质和脂肪产生如硫化氢、胺、酚等有害物质,更容易腐败变质,引起急性发作,常表现为胃肠道疾病,轻则头晕、心慌,重则呕吐、腹泻。
3.引起癌症等一些恶性疾病:一些隔夜菜,尤其是绿叶菜,非但营养价值不高,还会产生致病的亚硝酸盐,如果长期、大量吃剩饭剩菜,还可能诱发胃癌等恶性疾病。
那怎么做才能既不浪费,还能保证健康呢?
1.科学储存按需购:根据人数、喜好、营养需求制定购买计划,并按照食物种类、性质和标明的储存条件存放,并在期限内吃完。例如,肉类可以切成小块分别装袋后放入冰箱冷冻室,食用时取出一袋即可;袋装米面可在取出后将袋口扎紧,并存放在阴凉干燥处。蔬菜、水果等存储时间短的食物,尽量少买、勤买,这样既能保证新鲜,又不浪费。
2.食物多样小份量: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和要求,合理膳食应尽量多样化,如今社会家庭人口相对简单、人数少,每道菜的份量要小,涵盖的食物种类要尽可能的多,对于三口之家,准备三菜一汤即可满足需求,同时要注意荤素搭配。
3 .七八分饱刚刚好:“害怕不够吃”是剩饭剩菜产生的根本原因,七八分饱就能满足机体的能量需求。因此不要担心不够吃,每餐少做一点儿,细嚼慢咽,既能仔细享受食物的味道,还能促进健康。
4.科学处理剩饭菜:家庭按需制作和烹饪需要时间来学习和适应,产生剩饭剩菜终究难以避免,直接扔掉自然不可取,学会科学的保存和处理方法,才能既不浪费粮食又能减少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1)剩余肉类食物:用干净的器皿盛放,尽快加盖冷藏保存,并在短期内食用完毕;剩的肉类可以把大块变成小块肉或者肉丝,加入新鲜蔬菜再次入锅成为新菜;还可以与米饭一起烹饪做成炒饭。
2)剩余的米饭:放凉后尽快放入冰箱。避免不适宜的温度储存产生发霉或变质,而造成食物“垃圾”。
3)对于烹饪过的蔬菜,尤其是叶菜类不宜储存,容易产生亚硝酸盐,而且蔬菜能量极低,多吃一些不会造成能量过剩,所以最好一次吃掉。
4)瓜果、根茎类蔬菜可以加入肉类再次做成新菜肴。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剩饭剩菜在没有变质的前提下,必须要彻底加热后再食用。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力,是幸福快乐的基础,是国家文明的标志,是社会和谐的象征。我们在追求健康、享受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带来的丰富物质的同时,也要养成爱粮护粮,杜绝浪费的好习惯。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不断强化健康意识,厉行节约,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实践者和受益者,在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本期专家】
赵希伟,沈阳市健康教育中心宣教科负责人,健康教育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健康管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