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1).doc

发布时间:2025-08-07 11:22

使用正确的附件格式,如.doc、.pdf而非.jpg #生活技巧# #沟通技巧# #邮件礼仪#

1、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一、 心理学概述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主要是以正常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第二节 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和意义一、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影响心理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心理变量。二、学习、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1.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的依据;(2)心理学研究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方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3)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教育学、各科教学法等教育学

2、科都是以心理学为理论根据的。2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指导和开展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第三节 人的心理的本质一、 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无机物和植物没有神经系统,因此没有心理。只有有了神经系统的动物才有了心理。动物心理的发展经过了: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的萌芽阶段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二、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心理的反映不是照相式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

3、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第4节 心理学发展简史一、 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艾密浩斯语:“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是以1879年德国心理学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的,因此,心理学作为独立的科学的历史也才不过一百多年。 二、学派的分争1.构造心理学派创始人是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代表人物是铁钦纳(E.B.Titchener, 1867-1927) 。心理学应研究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向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向是观念的元素激情是情绪的元素。主张内省法(introspect

4、ion)。2.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William James,1842-1910),代表人物有杜威(John Dewey,18591952) 、安吉尔(James Rowland Angell,18691949) 、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 、卡尔。机能主义也研究人的意识。但不把意识看作是心理元素的集合,而看成川流不息的河流意识流。如果说构造主义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那么机能主义则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3. 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J. B. Watson)华生认为,我们无论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并且是必然的结果。另外,我们学得的任

5、何东西,也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改变。基本观点早期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行为。只关注 SR,被人们戏称为无脑心理学。由于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他们在研究对象上反对研究意识,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号称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托尔曼(美国)、斯金纳(美国) 基本观点: 改造老行为主义,提出SOR;提出强化理论,R =f(S)即行为反应(R)乃通过强化(S)而得来。 新行为主义者强调有机体的内部因素,并提出了中介变量的概念。中介变量是同可以观察到的周围事件和行为表现相关联的,而且可以根据这些事件和表现推断出来。指出中介变量是与实验变量(亦称自变量)和

6、行为变量(亦称因变量)相关联,它中介于实验变量和行为变量之间,并可用下列公式说明行为变量与实验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R=f(S、P、H、T、A)。式中R代表行为变量;S代表环境刺激,P代表生理内驱力,H代表遗传,T代表过去经验或训练,A代表年龄,总称实验变量。 4.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又称完形心理学) 代表人物:魏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德国) 基本观点:主张用整体观点研究心理现象,认为在人的认知结构中存在一种促使人们从整体上认知事物(对象)的动力或张力,此即格式塔(Gestalt, 相当于英文Whole)。认为整体部署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

7、 精神分析心理学(又称弗洛伊德主义)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德国) 基本观点:认为人的行为源于本能和原始冲动,特别是性冲动(Libido,力比多);提出潜意识概念,并用以解释人的心理与人格的发展与变化。 号称心理学的第二势力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为马斯洛、罗杰斯。 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号称心理学的第三势力既反对第一势力把人等同于动物,又反对第二势力视人为病态的社会动物,主张心理学研究应以人为本,研究健康的人、具有尊严的人、自我实现的人。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人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七、认知心理学 现代认知心理学以1967年奈瑟出版认知心理学

8、为标志。认知心理学是当今最活跃、最有发展前途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如人工智能。第五节 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心理学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1.科学的手段 2.科学的态度 (二)辩证发展原则 1.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心理研究 2.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对待心理研究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1.理论的任务是探索心理发生、发展和活动的规律 2.运用心理学的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服务二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观察人的行为和活动,从而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叫观察法。(二)调查法 就某一问题,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被调查对象提问,通过对其回答内容的分析来了解

9、其心理活动的方法叫调查法。 1.访谈调查法 2.问卷调查法(三)个案法 1.定义 个案法是对某一被试所做的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包括历史资料、作业成绩、测验结果,以及别人评价等等。 2.应该慎重对待个案法研究结论的普遍意义。(四)实验法 1.定义 实验法就是主试者在严格控制条件的情况下,观察被试者的行为或活动,探索客观条件和人的心理活动之间的因果联系的研究方法。 2. 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因果关系第二章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一、神经元及其功能1.神经元的结构 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单位。2

10、.神经元的功能 接受刺激(信息)将作为刺激的物理化 学能量转化为神经生物电能(神经冲动) 传递信息沿着神经纤维传递神经冲动:感觉器官感觉中枢或运动中枢效应器整合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3.神经元的分类 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即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附图】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1.单侧化与优势半球 大脑左、右两半球功能上的不对称性称为单侧化,某方面功能占优的半球称为优势半球。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语言功能占优势;而左利手的人,有的和右利手的人相反,有的则没有单侧化的现象。2.大脑左半球 言语及与之相关

11、功能(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的优势半球。第二节 内分泌系统与心理一、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垂体腺、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生殖腺;各腺体之间相互支配,共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 二、垂体腺与肾上腺 1、垂体腺 u构成 垂体腺位于丘脑下部,受丘脑控制。 垂体腺 = 垂体前叶 + 垂体后叶 v功能 垂体前叶直接影响着生长的速度和生长持续的时间,并影响着其他腺体的活动,垂体后叶控制着泌尿、血压,并影响着分娩和乳汁的分泌。 2、肾上腺 u构成 肾上腺位于肾状的上部。肾上腺=肾上腺皮质+ 肾上腺髓质。 v功能 肾上腺皮质 分泌肾上腺类固醇,其分泌受垂体腺的调节,对有机体的生理平衡和情绪行为有着重要的

12、作用。 肾上腺髓质 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其作用是刺激交感神经,可增高血压、加速心跳、使胃肠肌肉放松、瞳孔放大等。 肾上腺与人的情绪变化有密切关系。 3、甲状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其功能是促进机体代谢,增进机体的发育。甲状腺分泌功能亢进可致甲亢征;儿童期分泌不足可致其发育受严重影响,可致呆小症。 而那些身材异常矮小的侏儒(一般身高在1.2米以下的成人就是患了侏儒症)大多数是因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不足造成的。 4、性腺性腺控制性激素的分泌,还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第三节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一、巴甫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一)兴奋与抑制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u 兴奋 兴

13、奋是指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转为活动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v 抑制 抑制是指神经活动由活动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转为静息的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w 关系 兴奋和抑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二)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弧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由感应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脑和脊髓)、传出神经和反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馈(反射环)反馈是把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不学而会的先天性反射,为

14、人与动物所共有。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基础上 形成的后天性反射。A、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模型;B、多级条件反射系统模型(经典条件反射的延伸);C、婴儿与妈妈条件反射形成模型;(四)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由现实、具体的刺激作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一信号系统,为人与动物共有。如灯光、铃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 第二信号系统 以词和语言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是人所独有的。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一)条件反射的抑制条件反射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出现,有时会受到抑制: 抑制可分为非条件抑制和条件抑制。非条件抑制又可

15、分为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外抑制:额外刺激的出现使条件反射停止反应。如突然出现的强烈铃声会使正在进行的灯光条件反射停止反应;超限抑制:神经细胞长时间的工作或受到强烈刺激的作用会使条件反射受到抑制,叫超限抑制或保护性抑制;消退抑制:已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再给予强化的时候会被抑制;分化抑制:在条件反射形成的初期,类似于条件刺激物的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射,称作条件反射的泛化现象,例如40瓦的灯光形成条件反射后,其他的灯光如80瓦也能引起反应。但是如只给条件刺激物强化,其他刺激物不予强化,这样对其他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这叫分化抑制。(二)扩散和集中扩散和集中是神经过程在大脑皮层上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在刺

16、激物的作用下,兴奋和抑制过程起初虽然发生于大脑皮层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之中,但它们不是停滞不动的,而是要向邻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布,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在扩散到一定限度以后,它们又逐渐向原来发生的部位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扩散:某处神经细胞兴奋周围神经细胞兴奋,如条件反射的泛化;集中:条件反射多次进行,通过学习、训练,区别不同刺激,形成分化,只对条件刺激物进行反应,这就是神经细胞兴奋过程的集中。刺激物所引起的神经过程的强度是决定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的重要条件,当兴奋和抑制的强度过大或过小时,易于扩散;当它们的强度适中时,就容易集中。 (三)相互诱导相互诱导是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可

17、以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正诱导:即在抑制过程发生的同时,在原发点的周围或者原发点上出现较强的兴奋过程;负诱导:即在兴奋过程发生的同时,在原发点的周围或原发点上出现较强的抑制过程;诱导过程如果同时发生,称为同时诱导(发生在不同的部位上);如果相继发生,称为继时性诱导(发生在同一部位上)。 当皮层某一部位的抑制会使其后在这一部位出现兴奋加强的话,就是继时性诱导了。(四)动力定型定义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作动力定型。巴甫洛夫认为,动力定型是人的习惯的生理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比较稳定地从事某一活动,客观刺激的系统经常按照一定前后和强弱作用于有机体。由于大

18、脑皮层有系统性活动的机能,能够把这些刺激有规律地协调成为一个条件反射链索系统,造就是动力定型(简称动型)。 作用 积极作用:有利于动作或活动的顺畅完成; 消极作用:习惯的惰性,陋习改变的艰难。巴甫洛夫认为,人的动力定型是人的习惯的生理基础。因为有了各种习惯,人们不用花费多少精力,就可以把活动维持下去了巴甫洛夫还认为,动力定型的破坏会引起人的消极情绪。例如,一个人有每天睡午觉的习惯,某天因为家里来客人了,没睡成午觉,他整个下午就会觉得不舒服,不愉快。第三章 感知觉第一节 感觉概述一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特点:直接性具体性(形象性)二、感觉的分类 按刺激来

19、源分为外部感觉(刺激来自机体之外)。内部感觉(刺激来自机体内部)。 按感觉通道或分析器分类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触觉、温觉、冷觉、痛觉)。第二节 感觉的规律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的大小叫感觉阈限。关系:感受性用感觉阈限大小来量度,二者成反比关系。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种类感受阈限可分为绝对感受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感受性也可分为绝对感受性与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做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表示的是绝对感受性。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作差别感觉阈限,或叫做差别差别阈限;差别

20、阈限表示的是差别感受性。三、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1840年发现了差别感觉阈限的定律,即韦伯定律。K 常数I 刺激强度I 刚能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增加量费希纳定律 1860年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对韦伯定律加以改进,提出新的公式,后人称之为韦伯费希纳定律,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所谓的心理物理学 S心理量 K常数,R物理量 四、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一)感觉适应 u 什么叫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暗适应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其他适应一般都表现为感受性降低。v 类型与特点 各种感觉都能发生适应现象,只有痛觉难于适应,因为痛觉具有保护性作用。 在各种感觉适应现象

21、中,暗适应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其他适应一般都表现为感受性降低。(二)感觉后象 u 定义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 v 分类 正后象 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象叫正后象。 负后象 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象叫负后象。(三)感觉对比u 定义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v 类型 同时对比 两种感觉同时发生的对比叫同时对比。 (红花与绿叶) 相继对比 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相继对比。 (苦甜对比、冷热对比)(四) 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例如:暖色(红颜色)与冷色(看到蓝色会觉得凉);黑色使人产生

22、压抑感等。第二节 知觉概述一、知觉的定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感觉,但已不同于感觉。二、知觉与感觉的关系(1)联系感觉是总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的结果;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单纯的感觉是很少的,人们总是以知觉的形式反映事物。(2)区别感觉与知觉反映的具体事物不同,感觉反映的事物的个别属性;感觉是介于生理和心理之间的活动;从生理基础上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二)知觉的分类知觉分类的标准有多种。根据知觉中占主导地位的分析器活动来划分,可分为:视知觉、听知

23、觉、嗅知觉以及视听知觉、触摸知觉等。根据知觉是否与客观事物符合,可分为:正确的知觉与错觉。根据知觉对象的空间、时间存在形式和运动的特性来划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1.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特性即大小、形状、深度、方位等的知觉。它可以分为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和方位知觉。形状知觉 个体对物体各部分排列组合的反映。主要是靠视觉、触觉和动觉的协同活动而实现的。大小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的空间尺寸的反映。(3)方位知觉方位知觉是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空间定位主要靠视觉(即根据对象在视网膜上投像的位置)来定向,触摸觉、平衡觉、动觉起补充作用。在听觉空间定位中,人的

24、双耳是辨别声音方位的重要器官,人的头部和身体的运动是判断声音方位的重要辅助依据。(4)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个体对同一个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人们赖以形成深度知觉的各种条件,称为深度线索。生理线索:眼睛调节,双眼视轴的辅合经验线索:双眼视差、单眼线索,触觉、动觉2.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听觉、触觉和视觉等感觉器官均参与时间知觉;与此同时,人的活动内容、情绪状态、兴趣和态度等都会影响个体对时间的知觉。个人的生活经验也影响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个体对物体在空间的位移的知觉。依赖于物体运动的速度。 运动知觉分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1)

25、真动知觉是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位移的知觉。如运动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定位,刺激物的照明和持续时间,视野中参照点的存在,物体离主体的距离等。 (2)似动知觉 似动知觉又叫似动运动知觉。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即同一个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知觉。似动知觉的主要形式: (1)动景运动,也叫最佳运动,或Phi ( )运动: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 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刺 激物的连续运动。实际生活中的电影和霓虹灯的运动都属于运动。运动受两个剌激物 先后呈现的时间间隔的长度的影响。 (2)

26、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叫诱发运动。月亮真的在云朵间穿行了吗 (3)自主运动黑暗中,点燃的烟头,当你注视这个光点时,你会看到这个光点 似乎在运动。(4)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的物体运动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如,在注视飞速开过的火车之后,会觉得附近的树木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四)错觉 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叫错觉。三、知觉的基本规律(一)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二)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指人

27、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 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人的知觉的理解性与人的已有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语词在知觉的理解性中起着重要作用。(三)知觉的整体性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故整体性是知觉的基本特征。它是指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四)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就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 1.颜色恒常性 2.大小恒常性 3.亮度恒常性 4.形状恒常性。第三节 观察一、什么是观察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

28、式。二、观察的品质 (一)观察的目的性 (二) 观察的客观性 (三)观察的精细性 (四)观察的敏锐性三、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力是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典型特征的能力。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般从以下几方面人手:1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2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3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4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5学会做观察记录;6观察后的归纳、总结。第四章 记忆第一节 记忆及记忆过程一、记忆的定义 把感知的事物存储在大脑中,并在一定条件下提取出来的心理过程叫记忆。二、记忆的分类1.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对象,可分为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形象记忆是以感

29、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词语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动作记忆是以个体的动作、运动及其系统作为内容的记忆。2.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和记忆阶段的不同,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又叫感觉登记、感觉记忆短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过渡的阶段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加工而得到长久保持的记忆瞬时短时长时时间1-4秒1分钟内1分钟以上容量无限大59能量无限大编码方式原始复述复习3.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

30、要意识的参与。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直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再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4.根据记忆时意识的参与程度可分为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外显记忆当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是有意识提取信息的记忆。内隐记忆不需要意识或不需要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是未意识到其存在又无意识提取的记忆。5.长时记忆又可分为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

31、时间、地点无关,关于世界各种知识的记忆两者有意识的参与,可以归纳为“知道什么”的记忆6.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指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同时将信息加以存储。 具有加工与存储双重功能。三、记忆的生理机制1.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 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记忆被认为是在大脑皮质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巩固和恢复。2.定位说 加拿大神经外科医生潘菲尔德提出了记忆的定位说。3.反响回路说 反响回路说是指神经系统的皮层与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4.记忆的化学分子学说瑞典神经生理学家海登提出了记忆的化学分子学说。认为个人的长时记忆是由于大脑神经元内核糖核酸(RNA)的作用。RNA被看作是记忆分子。

32、四、记忆过程(一)识记识记是获得事物的映象并成为经验的过程。也就是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1.根据识记的目的性可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方法的识记。有意识记的特点:有高度的自觉性,学习者必须把自己的注意力倾注于识记的对象上付出艰巨的智力劳动,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进行识记。无意识记是指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没有有意采用任何识记方法,也不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识记。无意识记具有明显的偶然性,既没有明确的识记意图,也没有考虑用什么方法去识记。2.根据识记材料和方法不同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是指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面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

33、的识记。特点是基本上按照材料呈现的时空顺序进行逐字逐句的识记。意义识记是指通过理解材料意义及把握材料内容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的基本条件是对材料的理解和进行思维加工,即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综合,把握材料各部分的特点和内在逻辑联系,使之纳入人的认识结构,以便保持在记忆中。3.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1)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与任务2)识记时的态度及情绪状态3)活动任务与性质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5)识记的方法(二)保持和遗忘1.保持的定义保持是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巩固的过程。即信息编码、贮存的过程。保持过程中信息的变化:量的变化质的变化2.遗忘及其规律遗忘就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

34、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遗忘的种类部分遗忘全部遗忘暂时性遗忘永久性遗忘3.遗忘的规律 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Ebbinghaus,H.)对遗忘作了系统的首创性研究,并揭示了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即“遗忘曲线”,又称保持曲线。这条曲线表明,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逐渐减慢。4.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与有意义的材料相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的快;形象、直观的材料比抽象的材料遗忘的慢;比较长的、难度大的材料遗忘的快。(2)识记材料的数量与学习的程度材料越多遗忘的越快;学习程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对知识的记忆过度学习达到50%记忆效果最好。(3)记忆任务的长

35、久性与重要性长久的记忆任务越来越记忆的保持;不重要或未经复习的内容容易遗忘(4)记忆的方法以理解为基础的记忆比机械记忆识记的效果好(5) 时间因素随着时间推移,记忆内容的保持量逐渐减少(6)情绪与动机学习情绪差、动机差、目的不明确都不利于识记材料的保持此外,记忆存在系列位置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遗忘最少,其次是最先呈现的材料,遗忘最多是中间部分。5.遗忘的原因关于遗忘的原因目前学者们与不同的解释(1)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的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已有实验证明,在短时记忆下,干扰也是造成遗忘的重要原因。(2)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干扰解除,记忆就能够恢

36、复。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3)压抑(动机)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解除,记忆就会恢复,如暂时性遗忘。说明个体的需要、欲望、动机、情绪等在记忆中的作用。(4)提取失败说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我们之所以想不起来,是因为我们提取有关系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5)储存失败说忘记了的信息,是因为它从来没有真正使之成为长期记忆。编码失败有时防止信息进入长期记忆。6.防止遗忘的方法合理有效地组织复习(1)复习的作用 多次的识记称之为复习。(2)有效、合理地组织复习正确合理地

37、安排复习时间。要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如间时复习。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复习方法、形式的多样化防止复习中的厌倦。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复习中的尝试回忆与反复复习相结合。教师向学生提供减缩而概括的记忆材料(三)回忆和再认1.回忆和再认的定义回忆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在一定条件下能把它重新再现出来。有意回忆无意回忆直接回忆间接回忆再认是指曾经感知、思考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再次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2.联想及其规律1)接近律:如果两个刺激在人的经验中曾经接近(时空接近),那么当遇到其中一个时往往能回忆起另一个。2)类似律3)对比律4)多因律:是指同样的刺激,接近次数越多,联想越巩固。5)强因律:是

38、指有关的刺激越强烈,联想越巩固。6)近因律:是指一样的联想,昨天形成的比前天形成的巩固。第二节 记忆的品质一、记忆的敏捷性二、记忆的持久性三、记忆的准确性四、记忆的准备性第三节 表象一、表象概述(一)表象的含义 记忆表象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形象。 (二)表象的分类从产生表象的感觉通道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根据表象的创造程度可分为:记忆表象:如朋友的形象想象表象:在头脑中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组形成的新形象(三)表象的特点直观形象性:具体的形象概括性:大体轮廓或主要特征可操作性第五章 思维、言语及想象第一节 思维一、思维的定义及特征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

39、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的最主要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思维的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思维的特征:间接性 概括性 二、思维的基本形式分析与综合分类和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 一、 根据思维的形态或方式划分 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撑。如儿童垒积木; 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撑。如画家作画; 抽象思维:用词进行推断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抽象思维以词作为中介反映事实,是思维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人的思维和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二、 按照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不同划分 辐合思维:按照已知信息和熟悉规则进行的思维。如利用固定的公式解题目。又称求同思维。 发散思维:沿着不同方向探索问题答案。如一问题有多解答时。该思

40、维更具有创造性,又称求异思维。三、按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划分 再造性思维 :用已知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学生按例题的思路去解决练习题和作业题。 创造性思维:用独创方法解决问题。例如,技术革新、科学的发明创造。第二节 概念掌握的思维过程一、概念与概念的形成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是以词来标记和记载的。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每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含的范围。概念的掌握,或叫概念的形成,是指个体借助于语言,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二、影响概念掌握的因素(一)过

41、去经验 即日常概念的影响。(二)变式(三)词语的运用(四)给概念下定义第三节 问题解决一、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一)提出问题1.认识活动的态度2.人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3.人的知识经验4.社会需要(二)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就是将问题明确或加以具体化的过程。(三)提出假设 找出问题解决的原则、途径和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四)检验假设问题解决的最后阶段是检验假设。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通过实践活动直接进行检验。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逻辑推理对假设作出合乎规律的检验。(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已有知识经验2.定势及功能固着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不利于问题的

42、解决。3.迁移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4.原型启发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思维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水壶盖被蒸气顶起,瓦特发明了蒸汽机;鲁班的腿被带齿的丝毛草划破后,发明了锯子; 5.情绪与动机水平6.个性 (三)问题解决策略算法策略:把所有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一一尝试,最后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如:把东西放抽屉了,但不知是哪一个,于是把所有的抽屉都翻找一遍;启发法:运用已有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只做少量的搜索就能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如解答问题的快速排除法。第四节 创造思维一、什么是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水平,是创造活动的一种思维。首先,

43、创造思维一般是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的。第二,创造思维既是发散式思维与聚合式思维的统一,又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第三,创造思维往往具有突发性,即灵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第四,创造思维是一种连续的思维品质,是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独创性、敏捷性的综合表现。二、创造思维的过程(一)准备期(二)酝酿期(三)豁朗期(四)验证期三、创造思维的培养(一)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三)发展学生创造想象能力。(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第五节 思维的品质及培养一、 思维的品质1.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水

44、平和逻辑水平,涉及思维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具有深刻性思维的人善于钻研问题,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能抓住事物的本质与核心,并作出正确的预测。2.思维的灵活性:一个人的思维能够根据所发现的新事实,及时修改自己原来的想法,使思维从成见和教条中解放出来。其特点:思维起点灵活,从不同的方向、角度、方面思考问题;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能全面的分析和综合概括迁移能力强,运用规律的自觉性高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思维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3.思维的敏捷性:即思维活动的速度,在很快时间内提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能够当机立断、不徘徊、不犹豫。4.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独立发现和批判的程度。具有思维批判性的人能够对思维本身加以自我认识,能够客观地考虑正反两方面的意见

网址:心理学(1).doc https://klqsh.com/news/view/118342

相关内容

彩色世界: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doc
情绪控制与管理.doc
开心一刻主题计划.doc
人生哲理的句子(10篇).doc
儿童安全防护常识1.doc
提高自身的必读书单.doc
理财规划书.doc
学习英语的乐趣与方法.doc
常见食物相克大全.doc
作息时间表.doc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