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习惯:人生的指南
《习惯的逻辑:用科学方法改变生活》- 基于科学的行动指南 #生活知识# #生活心理学# #生活习惯改善# #生活习惯改变书籍#
科学家的习惯:人生的指南 有人曾把习惯比作人的“第二天性”,实际上,人们性格中的很大一 部分,所表现的正是一个人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俗话说,“习惯成自然”, “积习难移”,在对自己行为的支配中,习惯的力量比任何理论原则的力 量来得大。一切最好的理论原则,最好的行为准则,在成为习惯之前,人 不见得能够始终如一地去信守它。只有养成习惯,它才能在人的行为中巩 固下来。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人的一生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 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英国哲学家休谟才把习惯称为“人生的伟大指南”。 如果养成不良的习惯而不及时改掉,就会象大哲学家黑格尔所说,“人死 于习惯”。
在人类科学史上,不少成就伟业的科学家都有良好的习惯。曾被恩格 斯誉为“近代化学之父”的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就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他每
天 8 点起床,生好实验室的火炉后吃早饭,然后整个上午做实验。下午 1 点钟吃午饭,饭后继续做实验,直到下午 5 点,才放下工作出来喝茶,然 后再工作到晚上 9 点吃晚餐。饭后,他和房东全家一起在客厅里愉快地消 遣一两个小时,每星期四下午,他给自己放半天假,到草地上去玩滚木球, 他的运动量也是有规律的。天气转暖时,他就在潮区进行气象学实验,把 赏心悦目的室外活动和工作结合到一起。
道尔顿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化学家,同时也是物理学家。早在读书时, 他就迷上了气象观测。大自然的奇妙胜景拨动着他的心弦,探索大气压力、 温度、风力以及雨雪冰霜等之间的奥妙和联系,使年少的道尔顿兴趣盎然。
从 1787 年起,20 岁刚出头的道尔顿便逐日记录天气情况,此后一天也没 有间断,一直持续了 57 年,直到逝世的前一天。1844 年夏季的一个晚上,
78 岁高龄的道尔顿,步履维艰地走进了他的实验室,57 年来,他每晚都准 时在 9 点钟记录下当天的气象数据。他用微微颤抖的手拿起笔,记下了晴 雨表上显示的数字和气温,并在最后一格里写上“微雨”。当他满意地搁 笔起身,忽然发现还没有签上日期,便又坐下来,补写了“1844 年 7 月 26 日”这一行字,才放心地去就寝。几小时后,金色的曙光照进了他的实验 室,洒在他的记录簿上,而这位科学伟人却已经静静地安息了。
道尔顿的生活看起来似乎很刻板,其实,这正是一个科学家献身于科 学、持之以恒的顽强毅力的表现。这种生活习惯往往于平常中见精神。譬 如记日记,很多人都写,没啥稀奇。但是坚持每天都写的人却寥寥无几。 我国科学家竺可桢一生总共记了几十大本日记。除 1936 年以前写的在抗日 战争中散失无存外,从 1936 年 1 月 1 日到他去世前一天(1974 年 2 月 6 日),共 38 年零 37 天,没有一天中断,全部保存完好。
在他的日记中,有一项千篇一律的内容,就是当天当地的天气和物候。翻开他的 40 多本字迹工整的日记,可以看到每天的正文前面,毫无例外地 记载着天气阴晴,风向风力,气温高低,以及花开花落,冰融雪化,候鸟 迁徙等情况。每天清晨,竺可桢到庭院做完早操,接着就是观测记录各种 气象数据。每天晚上,他都要把当天观察到的物候情况写进日记。1974 年
2 月 6 日,竺可桢躺在病床上,当他从收音机里听到气象预报的时候,习 惯地用颤抖的手握笔写下了:“晴转多云,东风一至二级,最高气温-1
℃,最低气温-7℃,还特别注上“局报”两字。这就是竺可桢最后一篇日 记。
竺可桢 38 年如一日,使他成了迄今为止世界上独自观测物候现象为期 最长的科学家之一。早在 1924~1929 年间,他在南京工作时,就每年都注 意观察布谷鸟叫第一声和第一次看见燕子的日期。以后无论到哪个地方工 作,他都坚持观察当地的物候。解放后,他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工作,一直 坚持观察北京的物候,直至逝世。他的家住在北海公园北门附近,而上班 地点中国科学院院部则在北海公园南门附近。当时他年近花甲,组织上打 算每天用小汽车接送他上下班,但他却自己买了一张北海公园的月票,坚 持步行上下班。人们看到,每天一早,他从北海公园北门进,南门出;每 天傍晚,他又从南门进,北门出。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总能见到他 的身影。哪天北海结冰了,哪天紫丁香花开了,哪天柳丝吐絮了,哪天春 燕归来了,哪天布谷鸟初鸣了??他都看得一清二楚,回家还要记下来。 如果因为出差或有事耽误,他就动员爱人、女儿甚至邻居小孩帮他留心观 察,做下详细记录,有时还委托同事,总之不许有一天间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但不一定每个人都有良好的习惯。习惯不经 过培养也能自生自长,但是,主动地、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起来的习惯, 却比自生自长的习惯具有更多的优良成分。象道尔顿、竺可桢等科学家的 良好习惯是不是天然生就的呢?当然不是。任何良好的习惯,都是在平时 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苏联心理学家柯尔尼洛夫指出: “如果某一个字,你的发音不对,你就要重复它几百遍,把它念对;如果 你说话不清楚,你就努力说得清楚明白;如果你害怕登台讲演,那你无论 如何也不要逃避讲话;你既然决定戒烟,就要打消一切吸烟的念头。?? 你要在具有原则意义的生活上,哪怕是一些很小的事情上来训练和检查自 己。”
达尔文十分注意从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习惯。他每天早上总是起得 很早,主要是因为他不愿躺在床上耗费过多的时间。早饭前,他要作一次 短程的散步,这个习惯他一直保持到逝世。7 点 3 刻左右,他便开始工作。 他认为从早上 8 点到 9 点 30 分是他最佳工作时间。接着,作为调剂,他处 理阅读一批来信,并以最快的速度回信。10 点半左右,他再回到办公室工 作,一直到 12 点 1 刻。然后就到室外的园子里去散心,不论是晴天还是雨 天,都是如此。午饭后,是他看报的时候。下午 3 时,他开始“午睡”,起来后继续工作。每天晚饭后,他必定要同妻子下盘双陆棋,并把胜负一 一记录在案,时常翻看。下完棋,他再继续看书、工作,直到深夜。
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早在年轻的时候,就下决心“克服一切坏的 自然倾向、习惯或伙伴的引诱”。为此,他特地给自己制定了一个《道德 准则》:
一、节制欲望:在吃饭与喝酒上要节制;
二、自我控制:对待别人要能克制忍让,不可怀有仇恨;
三、沉默寡言:少说废话;
四、有条不紊:所有的物品都要井然有序,所有的事情都要按时去做;
五、信心坚定:信守诺言,出色地完成所承诺的任务;
六、节约开支:把钱用在对自己、对别人都有益的事情上,不要错花一文钱;
七、勤奋努力:永远抓紧时间做有益的事情,不能浪费时间;
八、忠诚老实:不要说有害于人的谎话,要表里一致;
九、待人公正:不以不端行为或办事不诚实去伤害他人;
十、保持清洁:保持身体、衣服及房间的清洁卫生;
十一、心胸开阔:不要为令人不快的区区琐事而心烦意乱,悲观失望;
十二、慎言谨行:要使言行符合每一条道德标准;
十三、谦虚有礼:要象耶稣、苏格拉底那样立身处世,谦逊有礼。
为了监督自己,他把这些内容工工整整地记录在小本子上,作为自己处世待人的镜子,经常检查执行清况。如果日间犯了某一种过失,就在相 应的空格里记上一个黑点。他希望通过长年累月的自我反省与严格遵守, 完全消灭这些代表缺点的黑点。直到晚年他撰写自传时,还特别谈起青年 时代所养成的良好习惯,把成绩归功于它。
科学家的经历启发我们:良好习惯的养成,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 的,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并进行持久的努力。首先,要不断强化培养良好 习惯的决心。培养良好习惯和克服不良习惯的努力一经开了头,就要坚持 不懈地走下去。如果虎头蛇尾,实际上就是助长不良习惯的发展,从而造 成“积习难移”。其次,要锻炼自己抑制旧习的功夫。要完善自己,就必 须战胜自己,同旧的恶习彻底决裂,这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必要前提。最后, 要时时在意,处处留心,在每件小事上一点一滴约束言行,在日常生活的 潜移默化中逐步改变不良的习惯。
(魏文斌)http://www.lantianyu.net/pdf22/ts073075_3.htm
网址:科学家的习惯:人生的指南 https://klqsh.com/news/view/134508
相关内容
《原子习惯》指南:科学养成好习惯《原子习惯》2024年新习惯养成指南
改变人生的路径指南:成功的七重习惯
新学期,好习惯养成指南:这18个习惯,越早拥有越受益
自律生活的七大习惯指南
如何冥想:建立冥想习惯和练习正念的初学者指南
孩子健康成长的科学居家饮食指南
小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的培养
居家科学消毒全面指南,一图了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