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态,让每一天都充满希望。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哲学感悟# #品质生活指南#
积极心理学(一)——希望
麦子翟
<p class="ql-block"> 1991年,心理学家提出了希望感理论。在研究希望心理学的过程中,给“希望”下的定义是:希望是个体追求目标时,拥有的精神能量和路径能量的总和。 </p><p class="ql-block"> 根据教授的说法,意志力是精神能量,是推动个体实现目标的情绪驱力。而路径能量则代表着实现目标的思维计划的概念模型。在这一对希望的简单描述中,希望被认为是一种积极而坚定的选择,而不是被动和静态的。</p><p class="ql-block"> 希望感理论认为,希望感并不是一种心灵鸡汤或者让大家愉快的一种感觉,而是一种动态的认知动机系统 。希望感能够让我们去不断进步并得到提升。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发现,当我们对一件事情怀有热切期望的时候,通常会产生积极的效应。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希望效应。</p><p class="ql-block"> 1968年,哈佛大学在美国一所普通的小学里,开始了他后来享誉全球的实验。他对小学校长和教师,一开始并没有实言相告,只是说要组织小学生进行“智力测试”,进行小学生智力方面的研究。</p><p class="ql-block"> 测试完成后,教授在18个班里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并把随机抽取的学生名单,给到任课教师。然后郑重地告诉这些老师们:经过测试,名单里的学生是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一个学期后,教授回到这所小学,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进步明显,在很多其他方面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p><p class="ql-block"> 教授的智力测试,让老师们深信不疑地认为:名单上的学生就是出类拔萃的学生。从而,在日后的教学中,老师在无意间会对这些学生抱有和其他学生不同的希望。而这些希望,随着老师的语气、提问和肢体语言等等方面,都传达给了学生。这些学生在接受了教师渗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信息之后,会按照教师心中希望的方向和水平来重新塑造自我形象,从而产生了神奇的“希望效应”。</p><p class="ql-block"> 从这个希望效应中我们可以获得启示,<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我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他人的行为,对孩子多一些认可,将注意力集中于孩子的长处和优势上,内心真正认可孩子的时候,你或许会惊喜的发现,他在向着你所希望的方向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 罗森塔尔效应向世人表明别人对我们的期待会影响我们的行为,那我们对自己的希望也会带来积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那些没有希望感的人,通常在生活中经历的是一种目标失控感。也就是说这样的人往往想走捷径,不愿意冒险、不愿意接受挑战、不愿意接受成长的机会。他们在失败之后通常会选择放弃原先的目标,并且经常伴随一些习得性无助感,即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环境缺乏主动控制的能力,也不相信自己有这样的工作能力,这样的人往往是没有希望感的人。</p><p class="ql-block"> 通过研究,斯奈德教授发现,希望与积极的人生收获有很大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最近,心理学家还发现,希望感强的人,不只是学业成绩要好一些,他们的智商也要高一些,产生不同想法的发散性思维也要强一些,也更加负责任,而且对每个主意都有更细致的分析。</p><p class="ql-block"> 希望感和发散性思维之间的关系很容易理解,因为发散性思维就是要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想到很多不同的观点、想法和方法。而希望感也包括对于自己想做的事情能够想到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但希望感与乐观还是有些不同。乐观代表的是一种相信一切都会很好的一般的希望。因此,乐观虽然表示对未来结果有积极的心态,但没有考虑到个人对结果的控制作用,以及强烈的主动性。研究还发现,希望感其实比乐观可以更好地预测学生的学业成绩,甚至希望感水平比学生的法学入学成绩还能够预测其在法学院的学习成果。</p><p class="ql-block"> 另外,希望感和较好的适应水平也存在正相关。研究发现,有较高希望感水平的人,记得更多的是正面的评论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正面事件;而那些希望感水平比较低的人,记得更多的是负面的评论和负面的事件。因此,那些希望感高的人,通常有比较高的自尊水平,希望感也让他们对目标充满激情,而不是充满了恐惧,一个对生活有希望的人,即使环境再艰难,他都会发挥同环境抗衡的能力,在改造环境中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和地位。</p><p class="ql-block"> 最后,高的希望感水平与一个人的健康密切相关。希望感水平高的人通常对痛苦有更高的容忍水平。一些脊髓受伤的病人,或者是烧伤的青少年,较强的希望感使他们对问题有更好的适应,比较少抑郁,而且康复得比较快,同时与照料人的互动更加积极。癌症病人如果希望感强的话,他们更愿意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知识和应对疾病的正确态度。</p><p class="ql-block"> 希望的力量不可低估,“希望”能改进自我形象,“希望”能不断给人以力量。所有这些积极心理学的希望感研究表明,我们人类真的是要培养一种对未来的希望感;希望感会让我们有行动的动机,更让我们有行动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那么,如何培养我们的希望感呢?斯奈德教授其实已经给了我们一个行动的实施方案。</p><p class="ql-block">第一步,培养目标导向的思维。目标导向的思维,也就是给自己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比如说今年我要提职,今年我要考上研究生,今年我要找到一个对象等。</p><p class="ql-block">斯奈德教授建议,最好的目标是那些可以实现、同时又不那么容易实现的目标。为此,他提出来一个设定目标的SMART原则,即我们设定的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以测量的、可以实现的、有关的、有时效的。</p><p class="ql-block">第二步,找到成功的方法。我们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找到实现这些事情、这些目标的路径和方法。越是有创造性的人,越容易觉得自己有希望。</p><p class="ql-block">设定目标后,我们不妨经常想一想,能不能找到好几种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方法?然后,选择一种最可能成功的方法去执行。</p><p class="ql-block">第三步,落实行为的改变。“心动不如行动” 。希望感理论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强调个人的主动精神。因此,我们要实现我们的希望,一定要主动采取行动。</p><p class="ql-block">第四步,做好时间管理。对我们的希望感影响最大的因素通常是时间不够。这也要求我们一定要争取立即采取行动。</p><p class="ql-block"> 一个好的办法就是能够养成一种习惯。习惯形成后,我们就会发现既省时,又省力,更省我们的心神。长期的目标,尤其需要有一种坚持精神。因此,形成习惯就显得特别重要了。</p><p class="ql-block"> 这也就是提醒我们,做一个希望感强的人,首先应懂得如何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时间,要给我们认为重要的目标留出更多的时间,而不太重要的目标少留些时间,或者根本就不用考虑了。</p><p class="ql-block"> 《转自彭凯平积极心理学》</p> 网址:积极心理学(一)——希望 https://klqsh.com/news/view/147381
相关内容
积极心理学书单推荐:聚焦进步与希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抑郁症战胜之道:培养希望与乐观积极心理学概念积极心理学(46页)积极心理学.doc什么是积极心理学?(1)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心理学的一个心理学领域。大家一致认为积极心理学是()。做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充满希望,自信满满儿童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核心概念是什么积极心理学家谈积极心理学—积极情绪专家之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