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无力感:心理自助与自我转变
《压力管理与心理健康自助》:自助工具,自我帮助 #生活技巧# #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方式书籍# #压力管理手册#
011. 克服无力感的方法
1.1 ▣ 当前状态的挑战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逐渐领悟到, 世间万物皆有其自然之道,强求不得。在遭遇挫折之后,我们往往会自我安慰,告诉自己已经尽力,无需过于自责。同时,我们也期待着下一次的机会,希望能在那里找回失去的自信。
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似乎逐渐被悲观情绪所侵蚀,对尝试新事物变得不再热衷。就这样,我们与自己设定的目标渐行渐远,直至最终难以触及。
这种在多次尝试后仍以失败告终,最终导致心灰意冷的心理状态,被称为“习得性无助”。小马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远离家乡外出打工,却始终无法摆脱父亲的操控。父亲仍把他当作孩子,要求他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小马多次尝试与父亲沟通,却始终无法开口,最终只能选择不接父亲的电话。这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以及“无论遭遇何种情境,都感觉无力改变现状”的感受,正是无力感的体现。朴璟淑博士,这位韩国首位认知心理学博士,也曾深陷无力感长达10年之久。她最终将这段经历撰写成《倦怠心理学》一书,与读者分享她的心路历程。
1.2 ▣ 无力感的根源
无力感的起源:幼时的种子
米西迪在《探索你内心的往日幼童》中揭示, 强势父母可能为孩子埋下无力感的伏笔。这类父母往往过度干预,剥夺了孩子自由选择的机会。尽管孩子们表面上顺从,但内心却充满了抵触。
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被动攻击”的特质,通过拖延和逃避来宣泄情绪。他们常常对自己感到愤怒和自责,缺乏自制力,似乎总是需要外界的指令才能行动。
社会的冷漠与孤独,无力感的温床
在繁华的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变得愈发疏远。曾经的街坊邻居如今都成了陌生人,甚至连最基本的问候都难以实现。我们在这片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常常感受到孤独与寂寞的侵袭,却往往无处诉说。于是,我们只能默默承受,选择自己消化这份沉重。
这种社会现象在异地打工者中尤为突出。他们每天辛勤工作后,面对的不仅仅是身心的疲惫,更有那份难以言喻的孤独。他们缺乏有效的社交,逐渐陷入“自我疏离”的境地。
依存型性格与强迫型性格
有些女性似乎无法独自生存,她们需要他人的陪伴来执行日常任务,如上厕所、吃饭,甚至在旅行时也需要别人预先规划好路线。她们似乎总是有男朋友在身边,谈恋爱时表现得如同婴儿般需要被照顾。这种性格被称为“依存型”, 其特点是难以独立做决定,倾向于寻求他人的帮助和督促。他们过分依赖他人,独自一人时会感到不安或无助。
然而,与这种性格相对的 强迫型性格,似乎能提供某种救赎。强迫型性格的人喜欢制定详细计划,对完美有着不懈追求,并强调原则性。他们期望他人遵循自己的意愿,无法容忍临时的变化,显得非常固执。
这两种性格类型有时会形成互补,但它们都容易陷入无力感的困境。对于依存型的人来说,当没有依存的对象时;而对于强迫型的人来说,当无法按照既定计划行事时,他们都会失去控制感。因此,这两种性格类型的人都需要在事情未按照预期发展时, 学会保持一定的弹性,给自己妥协的空间。
1.3 ▣ 脱离无力感的方法
探寻生命真谛,决不轻言放弃
曾有一位犹太人,在纳粹的集中营里经历了生死考验,亲眼目睹了身边人的接连离世。然而,在绝境中,他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并为之奋斗。出狱后,他以9天的时间完成了震撼人心的著作《追寻生命的意义》,成为20世纪心理学界的佼佼者。这位心理学家就是维克多·弗兰克。
在书中,他分享了一个改变他命运的故事。 在监狱中,当他为失去的原稿而痛心时,却在囚服口袋中发现了一张写有祈祷文字的小纸片。这一发现,让他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即便在痛苦与死亡的边缘,也要积极面对生活,保持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独立。
眼高手低,症结所在
我们常以为, 乐观者面对困境时能更轻松地走出来。但事实上,过度乐观的人往往深受无力感的困扰。
当我们将目标设定得遥不可及,同时错误地认为自己能轻易实现,这种不切实际的目标只会带来反复的失败。这种持续的挫折感会让我们陷入更深层次的无助之中。
此外,当人们深陷无力感的漩涡时,他们往往会忽视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反而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无关紧要的事务上,从而使得无力感愈发严重。
放下过去,勇敢前行
无力感宛如一片沼泽,深陷其中者往往难以自拔,挣扎摆脱往往需要漫长岁月。然而,美国变化研究专家威廉布里奇斯指出, 所有变化都遵循三个阶段:“告别过去”、“中间地带”和“崭新的开始”。在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短暂地停滞在“中间地带”,这完全是正常的。
在我的咨询者中,那些有过创业经历的人常常陷入这样的困境。他们常常沉溺于过去的辉煌,如曾是老板、赚取过财富、享受过风光等,而无法接受现在的落差,觉得自己如今仿佛跌入了谷底,甚至被人轻视。这种心态阻碍了他们重新开始。
事实上, 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我们无法改变。正如俗语所言,“好汉不提当年勇”。唯有勇敢地放下过去,我们才能轻装上阵,开启新的篇章。
改变自己,世界因你而不同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常常是自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然而,当面对困境或挑战时,我们是否曾想过,正是我们的选择和行动,塑造了世界的模样。美国著名演说家赖特曾言:“我即是我所创造的世界。”这启示我们,通过改变自己,我们能够引领世界走向不同的方向。
在我的咨询者中,不乏那些通过自我改变而实现人生转折的人。他们曾深陷困境,但通过勇敢地面对和自我革新,最终走出了阴霾,甚至改变了周围人的命运。
你眼中的世界,可能并非真实
人们常说,“一念之间,天堂地狱。”这意味着,我们的观念和想法往往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世界。为了修正这种认知偏差,心理学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方法—— ABCDE法。
其中,A代表一件让你产生痛苦或困扰的事情,B是你对这件事的理解,C是你基于这种理解而得出的错误结论,D是对这种消极看法的反驳和解释,而E则是纠正错误理念,重新找回积极态度。
人类是唯一容易陷入无谓思绪困扰的生物
有时,某些想法会无端涌现,并在脑海中反复回荡。尽管我们试图驾驭自己的思维,但往往事与愿违,大脑越来越难以自我掌控。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尝试不去想一只粉红色的大象时,你的脑海中是不是反而更加清晰地浮现出那只大象的形象?
为了更好地驾驭自己纷乱的思绪,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瞬间转移注意力:当悲观思绪困扰时,可以尝试用力砸墙或敲击钟等发声物体,并大声宣告“到此为止”,这通常能迅速打断负面思考。
聚焦其他事物:将注意力集中在身边的小物件上,如细致观察、触摸、嗅闻。
推迟思考:告诉自己先暂时放下这个问题,或者将烦心事记录下来,隔一段时间后重新审视。
立即行动,摆脱拖延
有时,事情久拖不决,反而让人更缺乏动力。但当我们真正迈出第一步时,会发现事情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
比如, 近期上海酷热难耐,气温飙升至34度以上。我因拖延症困扰,一个多月都未及时换季衣物。然而,当我戴上耳机,沉浸在音乐中开始整理时,发现其实并不那么费力。
022. 总结与思考
▣ 金鱼与秃鹫的启示
平坦顺畅的人生固然令人向往,但其中似乎少了些波澜与挑战。而曲折的道路,尽管充满坎坷,却能沿途收获别样的风景。
想象一下,在一个金鱼缸中放上一块玻璃板,金鱼因多次碰壁而逐渐缩减活动范围。然而, 当玻璃板被移走后,金鱼却因之前的经历而失去了探索的勇气。
再来看秃鹫,当它们达到40岁时,会通过自残的方式——撞碎喙、拔掉旧指甲和羽毛,然后静待6-8个月的重生。这样的自我更新,让它们得以再活30年。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在面对困境时,难道不更应该展现出超越金鱼的理智与超越秃鹫的毅力吗?
▣ 痛苦与力量的思维
我们常常深陷痛苦的漩涡,无法自拔。然而,我们须铭记, 痛苦纯属个人感受,并非客观实体。倘若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视角审视自己,聆听情绪深层的动因,探寻生命的真谛,并在困境中更加勇敢、耐心,那么许多事情的走向都将截然不同。
人的思想犹如一把双刃剑,既可助我们披荆斩棘,亦可让我们一蹶不振。在疫情的阴霾下,众多人的事业与家庭遭受重创,他们深感无力,既渴望改变又觉力不从心。愿本文能为他们带来慰藉,同时也祝愿所有身处困境的人,最终都能迎来生命的转折点。
举报/反馈
网址:走出无力感:心理自助与自我转变 https://klqsh.com/news/view/216184
相关内容
8本心理自助指南,教你走出精神内耗五本心灵读物助你走出焦虑,实现自我超越
活出最佳自我,这3本书,助你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助我走出自卑、建立自信的三本书
怎么开导女孩子走出来,重塑自我,走出情感困境
治愈自己:心理自助与自我训练
心理科普:如何走出摆烂循环——习得性无助
10条心理自助指南,教你走出痛苦、拥抱生活!
心理自助:心理问题自己解决
心理自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