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不得而知,但身边的人却是纷纷对心理学感兴趣起来了。
《自卑与超越》是我接触的第一本心理学书籍,太需要了嘛,好像是从高中离开父母住校开始吧,感觉突然有了自卑心,并且越来越重。
可惜第一次没能读下去。上周樊登读书会讲的正是《自卑与超越》,听完樊登老师讲解,觉得哪里不对,这怎么变成了育儿书?
第二次重新拿起,终于读完。还真是育儿书,绝大部分篇幅都在讲,怎样才能养育出身心健康的、自信的孩子。只有最后三章简略地提到了成年人的自卑超越问题。书的英文名字是“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直译过来不应该是“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吗,为什么翻译成“自卑与超越”了呢?不过说实话,如果直译,我肯定没兴趣。
《自 卑 与 超 越》
书名:《自卑与超越》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是一位奥地利精神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强调自卑感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类是一个独立整体,因此他称自己的心理学为“个体心理学”。
第一次这么认真地读一本心理学书,有以下一些启发和收获。
一、关于心理学
1.心理学定义:它为了了解一个人合作的缺失程度。
我们理解一个人的最佳方法就是看他的合作能力如何。
2. 心理学与生理学、生物学最大的区别:它能利用我们对意义的理解,来影响人类的活动以及人类的发展趋向,从而让人类更幸福。
3.心理学的目的:找出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所代表的意义,并探寻其最终目的,然后将这一目的和其他人的目的相比较。
二、关于人生
1.人生中必须面对的三大问题:社交、职业、两性。
2.人生的意义:贡献并与他人不断合作
3.合作的重要性:防止神经性疾病的唯一方法就是培养合作精神。
二、关于自卑
1.定义:当一个人遇到他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能够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结。(我好像买到了最烂的译本-吉林出版社 李青霞)
2.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一些。愤慨、泪水、歉意,都是自卑的表现。
3.消除自卑的办法:如果我们充满信心,用简单实际的方法去改变我们的生活,自卑感就可以慢慢消除。
4.自卑产生的根源:如果孩子不在合作中锻炼自己,就会越来越悲观,产生很深的自卑心理而无法自拔。
5. 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一些。
自卑感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也会带来动力。所以,自卑可以毁掉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就是看你在超越自卑、寻求优越感的方向是否正确。
三、总结
1.感觉阿德勒用了大量的童年案例说明了一件事——养育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简直是比登天还难。。。
溺爱不行,冷落更不行;美满的婚姻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不幸的婚姻会更为不利;还有家庭中的排行,次子、老幺、独生子女都有自己的问题……
2.通过早期记忆故事的讲述,找到自卑的根源。
我的早期记忆就是放学后一个人爬到大方桌子下面抓石子儿、或者一个人在院子里用两个凳子撑着皮筋跳,或者一个人分两角下军旗、或者分三角下跳棋。
几代单传女儿,备受关爱,不能村野里乱跑;体质弱,也不让我左邻右舍串门,怕染上疾病或磕着碰着;上学有两个哥哥守护,哪个男生跟我多说两句话都会受到审问……
所以,我的童年是完全没有合作的。
这确是认识自我、解剖自我的一个门径。
3.解决自卑的根本策略、终极秘籍:与他人合作,为社会做贡献。
总 结、比 较
《自卑与超越》针对我们试图超越自卑的成年人来讲,帮你找到根源,提供超越的“道”,但基本没有提供具体的“术”,操作性没有我以前读过的另两本书——《害羞与社交焦虑症》和《自信力》强,后两者提供了具体的方法,情景化训练,甚至可以列个清单,每天对照。
譬如:与他人交流、结交朋友、培养新的友情、保持亲密的人际关系、参加群体活动等等。
其次,前者更适合育儿,《少有人走的路》很像是本书的案例版;后两个则更适合修己。
然后,初读心理学,感觉如果意志力、神识不强大,就像是练功一样,很容易被反噬,随便什么病症都喜欢对号入座。。。
最后,提个意见。我觉得阿德勒过分强调合作,认为孤独是有害的。这点我不太认同。
通过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旁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我们知道,人在群体中,智能和道德水平往往会急速下降,变成受人愚弄和操纵的木偶。并且,优秀的人大多也是孤独的。
刚刚又做了一边自信力测试,从一年前的30分提到了80。感谢这三本书——《自卑与超越》、《自信力》、《害羞与社交焦虑症》助我走出自卑,建立自信!
附1.《害羞与社交焦虑症》
作者:【美】林恩•亨德森(Lynne Henderson)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附2.《自信力》
作者:作者: [英] 罗布·杨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