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不是不争不抢不在乎,那是放弃。
“自在”是掌握了基本方法之后,变得通情达理,还能把想做的事情办成。
“自在”不是想怎样就怎样,不管不顾别人的感受,那是任性。
“自在”是在明确原则之后,张弛有度,不紧不慢地解决问题。
如果你感觉自己面对着困惑,这本书里或许有一些你需要知道的生存法则,其中既有务实的方法论,也有婉转的心路历程,既有跌宕的故事,也有笃定的感触。
主动与不主动之间,生命资源相差30倍
李筱懿说她唯一后悔的事,发生在 20 年前,那时她24岁,有一次行业会议上遇到猎头,问她愿不愿意去一家非常有名的公司做总经理秘书,至少可以先去面试。
她纠结很久退缩了,原因现在听起来肯定特别可笑——还没有面试就把自己从头到尾否定了一遍,从身高到英语,从性格到专业。
五年以后,29 岁,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出差来到李筱懿所在的城市,非常巧,采访对象就是他。
听着公司飞速的发展,看着一沓背景资料,内心感慨万千。
采访结束后李筱懿开玩笑地对创始人说:“五年前我差点成为你的秘书。”
他马上说:“现在你依然可以,要试一下吗?而且职级比秘书高,是总经理助理。”
在接下来几年,李筱懿经历了报纸媒体的衰落,职业的天花板,非常难熬,但是她的性格彻底变了,活成一个胸口写着“勇”字的人,非常积极主动。
不知道该不该做事,去做,大不了做错了总结教训,也好过事后后悔。
不知道该不该结交的人,去认识一下,觉得不合适,再走开,总好过先入为主的判断。
有句话说:“主动与不主动之间,生命资源相差 30 倍。”可能还会更高,因为前面的每一步都是后面的基础,前面差 30 倍,后面有可能放大成 90 倍。
与其“被喜欢”,不如“被需要”
与其“被喜欢”,不如“被需要”“被尊重”“被信任”。
“喜欢”是孩子之间的交友方式:我把爱吃的零食和玩具给你,这样你就会喜欢我,我们就是好朋友。
你也要跟我分享好吃的、好玩的,你只能对我好,如果你和别的小朋友玩得比我多,我们就不是好朋友了。
成年人之间,你平时是对我不错,我对你的印象也很好。
但在重要问题面前,仅有“感觉”不够,成年人更看重自己的利益诉求能不能得到保障。
所以,社交关系中,与其耗费心力讨别人喜欢,不如做一个在某些方面很有用的人,被别人需要。
利益对等的关系,比“感觉好”更长久。
总是吃苦,会忘记甜的滋味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作者李筱懿说她一点都不赞同。
她出生在1978 年,从小就被教育“先苦后甜”,如果有一箱苹果,先吃烂的,再吃好的;把最好的留在最后,才叫自律。
现在早已不是父母当年的时代,苹果先从烂的吃,结果就是吃了一整箱烂苹果。先从好的吃,每次吃的,都是所有苹果当中最好的那个。
延迟满足这项能力的重点不在于面对事情的时候,我能够忍耐多久、坚持多久,而是经过慎重思考、权衡利弊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理智的选择。
莫言老师讲过一个故事:他有位朋友,妻子刚去世不久,朋友在整理妻子遗物时,发现一条崭新的名牌丝巾,妻子一直舍不得用,想等到一个特殊的日子再戴,可惜直到她去世,这条丝巾的吊牌都没拆。
朋友看着丝巾说:“再也不要把好东西留到特别的日子才用,因为你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特别的日子。”
是的,每一天都是特别的日子,好看的围巾现在就戴,好吃的餐厅早点去尝尝,想去的地方马上去看看,喜欢的人当下就表白。
总是吃苦,会忘记甜是什么滋味。莫言老师还有一句话:“生活应该是我们即时体验的经历,而不是熬过去的日子,把当下过好的人,未来才能有力气过得更好。”
能力范畴之内,一边付出,一边奖励自己,才是快乐的动力。
↑ 点击图片,立即购买 ↑
百万级畅销书作家李筱懿新书《自在》,周国平、刘润、香帅推荐。
如果你20岁,面对困惑,这本书里或许有一些适合你的生存法则,让你明白人性的幽深。
如果你30岁,遇到了瓶颈,这本书里或许有一些打破玻璃天花板的方法,作者的经历或许让你有了共鸣和信心。
如果你40岁或以上,或许会在读这本书时会心一笑,感慨一句:“原来你也这样想。”
点击文末 “阅 读 原 文”进入微店
【新华·小桔灯绘本馆】会员招新季 超多入会福利等您来领取~
【阅享时光】《东京梦华录》千年前繁华都市的旅行指南
“阅读原文”进入微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