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的行为特性与4种典型的理财人群

发布时间:2025-09-08 22:20

《财富管理与家族企业》:高端人群的理财策略 #生活技巧# #理财规划技巧# #理财书籍推荐#

理财的行为特性

理财个性表现

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在理财上的行为反应也不一样。了解理财个性,一方面有助于理财决策,另一方面也可规划在理财活动中投入的时间。我们可将理财思考模式分为自主型与依赖型,将理财行为模式分为谨慎型与冲动型。这样可组合成4种理财个性表现。

自主型的思考模式+谨慎型的行为模式

这种人勤于搜集信息,喜欢在比较、分析后自己做决定。他们在消费上精打细算,知道自己要什么,会在衡量预算或货比三家后再做决定。在投资上,他们是分析师型,对行情有独立判断的能力,会在考虑各项因素后再采取行动。

自主型的思考模式+冲动型的行为模式

这种人主要信赖自己的直觉,可以很快地做决定并付诸行动。在消费上,他们主观偏好明显,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往往会冲动地购买,不见得会考虑实用性或预算问题。在投资上,他们完全凭着直觉下注,把投资的成败完全归于机遇,不顾及投资失败的后果,是典型的赌徒。

依赖型的思考模式+谨慎型的行为模式

这种人没有主见,凡事会多征询或依赖他人的意见。有时,他们在参考了很多人的意见后还是无法付诸行动。在消费上,他们会选择有广告或他人推荐的品牌,因为过于谨慎而不会贸然试用新产品。在投资上,他们会依赖专家的意见,有人也会听信非专业人士推荐的“黑马股”贸然抢进,但对投资的成败非常在意。当无人指点或“黑马股”失灵之后,会回到以保本为主的投资心态。

依赖型的思考模式+冲动型的行为模式

这种人既无主见,又很冲动,消费时总是跟着流行风潮,投资时亦会跟随大多数人行事。股票再创新高时,看到大家都赚钱了,他们才敢买进;破底时,看到其他人杀出,他们也会跟进杀出。大部分追涨杀跌的散户皆属此种类型。

5种典型的理财性格

精打细算型

这种类型的人知道要储蓄,要做预算,遇到非计划内的消费就犹豫不决。他们对理财问题比较有兴趣,也比较会算计。他们了解理财的重要性,会基于目前的条件来调整目标,偏向于量入为出。

小心翼翼型

这种类型的人善于累积财富,也有一些好的理财习性,但因为小心翼翼,担心钱不够用,会反复思考与检视自己的财务策略:用自有价值观来决定消费与储蓄,讲究消费所带来的效用,偏向量出为入的理财方式。他们会先确定目标,再努力赚取所需的收入;投资时不冒额外的风险,以免财富缩水。

眼高手低型

这种类型的人有一些基本的理财知识,也知道如何管理财富,但因为讨厌压力而不愿意亲自动手去做;宁愿过简单的生活,不愿意承担风险;偏向随机消费与储蓄,不量出,也不量入。

及时行乐型

这种类型的人喜欢花钱的感觉,常常是花的钱比赚的钱多,消费不加节制,不容易存钱;投资靠直觉并且敢冒险。

逃避难题型

这种类型的人讨厌处理有关金钱的事情,也不愿意尝试讨论关于金钱的问题。也许他们知道应该储蓄,但实际上做不到;他们会尽可能不借钱,也不想用信用卡,以免为如何还钱伤脑筋;另外,他们一想到投资就烦恼不已。4种典型的理财人群

理财

资源有限,而人的欲望无穷,以有限的资源无法满足无穷的欲望,因此必须通过选择来决定资源的分配顺序。经济学就是探讨如何选择的科学,选择的标准就是评估每个项目可带来的效用。然而,效用对不同的个体而言并不相同,是相当主观的。

4种典型的理财人群

蚂蚁族:先牺牲后享受

把选择性支出的大部分存起来,其储蓄投资的最重要目标是期望未来退休后过上高质量的生活。(为了准备冬天的存粮,而在夏天辛勤工作的蚂蚁。)

价值观描述

认真工作、早日退休、“筑梦余生”。其最大的期待是早日财务独立、提早退休,或在退休后享受远高于目前消费水平的生活。蚂蚁族在工作期与退休期的生活状态差异明显,先牺牲后享受。高储蓄率是其显著特征。

过于极端的后果

人生有限,在青春时过于苛待自己,退休后可能没有机会享受,徒留遗产。

图1 蚂蚁族的理财价值观

案例

某甲20岁开始工作,打算60岁退休,预计可以活到80岁。假设其工作期平均年收入为10万元,平均年支出为5万元,储蓄率高达50%,则当某甲60岁退休时,可累积的退休金=5×40=200(万元)。以这200万元满足退休后生活20年的需求,则退休后每年可以享受10万元消费水平的生活,比工作期高出1倍。

蟋蟀族:先享受后牺牲

把大部分选择性支出用于当前的消费,尽可能提升目前的生活水平的族群。(童话故事里那只在夏天唱歌嬉戏,到了冬天就会因无存粮而饿死的蟋蟀。)

价值观描述

及时行乐,注重眼前的享受,对目前消费效用的要求远大于对未来更佳生活水平的期望。

过于极端的后果

这些人在工作期的储蓄率偏低,赚多少就花多少。一旦退休,其累积的净值一定不够老年生活所需,必须大幅降低生活水平或靠社会救济维生。

图2 蟋蟀族的理财价值观

案例

某乙20岁开始工作,打算60岁退休,预计可以活到80岁。假设其工作期平均年收入为10万元,平均年支出为9万元,储蓄率只有10%,则当他60岁退休时,某乙可累积的退休金=1×40=40(万元)。以这40万元满足退休后生活20年的需求,则退休后只可以享受每年2万元消费水平的生活。假设退休后其基本生活水平为每年5万元,则每年还差3万元要依赖子女或社会救济。

蜗牛族:背壳不嫌苦

义务性支出以房贷为主,甚至在尚未购房前就为了购房这一最重要目标而将选择性支出储蓄起来的族群。一般来说,蜗牛族的购房本息支出在收入的25%以上。(背着重重的壳,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蜗牛。)

价值观描述

“有土斯有财”“有恒产才有恒心”。购房是这些人理财生涯中绝对的大事。蜗牛族着眼于“有根”的感觉,只要现金流还过得去,他们通常认为晚买房不如早买房,希望早日脱离租房生涯。

过于极端的后果

扣除房贷支出后,蜗牛族在工作期的收入既不能维持较高的生活水平,也没有多少余钱可以储蓄起来当作退休准备金,也就难以在退休时过上较好的生活

图3 蜗牛族的理财价值观

案例

某丙20岁开始工作,打算60岁退休,预计可以活到80岁。假设其工作期平均年收入为10万元,平均年支出为5万元。某丙的购房支出将持续40年,前10年准备首付款,然后再贷款30年,每年以本利平均偿还法摊还。以一般购房家庭平均花费收入的1/4来准备首付款与还房贷来估计,则某丙每年约把2.5万元用作购房支出。如此一来,则只剩2.5万元用作退休准备金,退休后每年可支出2.5×40/20=5(万元),只能过上基本水平的退休生活。某丙的购房总支出100万元为其年收入10万元的10倍,已是一般人购房负担的极限。

慈乌族:一切为儿女着想

在子女教育经费上的投资比例偏高,储蓄的动机也以子女高等教育准备金为首要目标者。子女教育金支出占一生收入的10%以上。(有母慈子孝美德的一种乌鸦——“慈乌”。)

价值观描述

慈乌族对子女的照顾体贴备至,视子女的成就为最大的满足,终其一生“为儿辛苦为儿忙”是其写照。

过于极端的后果

可能把太多资源投入在子女身上,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会妨碍自己退休所需的财务资源。另外,若有在子女身上投入越多必然回报越大的想法,一旦子女不孝,可能会导致期望愈高、失望愈大。

图4 慈乌族的理财价值观

案例

某丁20岁开始工作,打算60岁退休,预计可以活到80岁。假设其工作期平均年收入为10万元,平均年支出为5万元。某丁计划供子女读书到大学,而后出国留学,直到子女自立为止。在前10年还没有子女时,他就开始储备育儿基金,之后30年一直增加教育金投入,直至最小的子女自立为止。以目前家庭把1/10的收入用于子女教育支出的情况下,某丁每年负担的教育支出=1×40=40(万元),其余工作期储蓄=4×40=160(万元)。假使不留遗产,则某丁退休后每年的生活支出=160/20=8(万元),可以过上比目前的生活水平更高的生活。但若维持目前每年5万元的年支出水平,则可以留给子女的遗产额=(8-5)×20=60(万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理财的行为特性与4种典型的理财人群 https://klqsh.com/news/view/227863

相关内容

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指南——挖宝净值型理财
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指南:挖宝净值型理财
银行理财产品是什么?常见的银行理财产品有哪些?
一位白领女性的理财观 理财规划考验女性智慧
【必备】理财计划4篇
家庭理财的重要性,为什么一个家庭要理财?
银行理财产品
理性看待人工智能理财
“因人制宜”:十大不同人群的理财攻略
投资与理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