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小时候因为孤单才喜欢读书,持续阅读几十年,不知不觉持续阅读竟然改变着我的生活。
01
小时候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同龄的小朋友家几乎都有几个孩子,虽然因为资源分布不均打打闹闹是常有的事,可是夜晚煤油灯下的他们至少不会孤单,而我呢?尽管家里的资源优先给我,不用抢着吃饭,也不用吃杂粮馍馍,六一和春节还有新衣服,可内心的孤独却无法诉说。
课余时间偶尔和小伙伴们玩一会,他们还要打猪草、带妹妹和弟弟玩、有的甚至给父母做饭,我只能看画书、报纸、旧书打发时间。有什么看什么,能找到什么就消遣什么。也许潜移默化中,阅读的习惯就养成了。
小小的我整天焦虑惶恐,无所适从,生怕哪个月底爸妈不来看我,只有读书的时候,我的心才能短暂地安定下来。
记得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偶然读到一本《山村女教师》,主人公苏慧是一名知青身单力薄干不了农活,村支书就派苏慧到村小学代课。她不但教语文,板书整齐,还会拉手风琴,课下讲故事,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讲桌上经常有孩子们送的野花、野果、偶尔还有一快烤红薯。
三年后,知青返城的政策陆续下来,苏慧是最后一批走的,坐在马车上抱着那架手风琴低着头,乡亲们目送马车远去,孩子们跟着马车跑,边跑边喊:“老师快回来”“老师俺想听故事”“……”
自始至终苏慧都没有抬头,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还抱怨:“苏老师干嘛走呀!”
从此,当一名山村女教师的梦就在我的心里埋藏下来,此后上学考试的动力就为将来当老师。
02
奔跑式长大,步入社会,追随爱情执意要成为一个手执羊鞭的牧羊女,背起行囊一头扎进大西北的隔壁滩上的营房里。白天按部就班工作,走出工作区抬头望天山,低头便是茫茫隔壁,最不能忍受的是单位自己用柴油机发点,凌晨准时停电,煤油马灯是必备品,手电筒更不能离开视线。
晚上在队部看电视,永远只有三个台:本地台、中央一套和自治区经济频道!风一刮,天线跟着摇曳,屏幕上雪花斑斑。
与其坐在那里煎熬,还不如回到住所看书,先生特别理解我的行为,还特意在住所准备了蜡烛,不至于兴趣盎然的时刻思绪被打乱。
每个月轮休进城,尽管乘坐敞篷车我依然欣喜若狂:回城除了采购生活用品,还能到书摊租书,一天两毛,一个月6元钱就能享受一本喜欢的书。
条件有限,能挑选的余地不大,能借到什么就读什么,《汉武大帝》《二次大战三巨头》《密室》等等,只要能消遣,看什么不重要,享受阅读时候的那份宁静。
这种模式一次持续到女儿出生,我和先生才陆续返回城里生活,日子就这么安顿下来。
新单位遇到同类淑敏,她也是个书虫,那点工资不允许我们在书店潇洒,租书依然是我俩的主流。周末我们步行3公里去租书,中间交换着阅读,一份租金看两本书,性价比极高,而且工作间隙再讨论一下故事情节,被同事诟病竟然也不当回事。
后来条件有所改变,逛书店的时候也舍得为心爱书籍买单,我依然和淑敏交换书籍。也许这点爱好,同频共振,我们友谊的小船30年都不曾被岁月吹翻。
03
磕磕碰碰熬到退休,本该享受生活的年龄段,一本书改变了我的想法,它就是《老年破产》,这本书给我敲响了警钟——有的老人高龄时还被迫打工供养人生的最后几年。
年轻的时候摸爬滚打,养育孩子,买房、买车、帮孩子成家,到退休的时候,除了基本医疗和社保,商业保险配置不足,存款也少得可怜。
我一遍遍问自己:“如果目前生活遭遇意外,我能扛多久?”
看着银行卡少得可怜的余额,我办完退休手续背包自由行半个月,看了都江堰和乐山大佛、体验顺江而下看风景,又在西安古城欣赏过兵马俑,然后重新找一份工作给自己存点养老备用金,尽管我有“大病从死,小兵从医”的心态,必须的医疗开销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再就业的那几年,和年轻人做同事,从他们身上学到同龄人身上学不到的知识,还有他们的豁达和通透,不被外界的情绪裹挟。
偶尔听到年轻人吐槽:“我妈每次打电话,无外乎吃饭、穿衣,我真正想要什么他们不懂。”
另一位年轻小伙接上 话茬:“我妈更离谱,整天吐槽我爹这不好、那不好,干嘛不离婚?”
那位文文静静的小姑娘貌似情绪被点燃:“我妈就不能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天天盯着我,感觉都要窒息了。”
那一刻,我内心深处的神经被触动,再有两年我再就业的合同就要到期,完全离开职场后会不会也成为其中的一种妈妈?
伍尔夫的《我想有一间房》让我豁然开朗:要想全职写作,首先保证每年有500英镑的收入。言外之意,全职写作的时候除了有独立的空间,还要有经济兜底,写作才不为收益焦虑。
持续阅读这么多年,笔记也有一大摞,何不动手用文字记录生活?避免闲下来的时候无所事事!
于是,我便在写作平台注册账号,随心所欲用文字感悟生活,收益多少、甚至有没有收益对我的生活质量影响不大。没有那么多功利性,我手写我心,纯粹的心于文字为伍,给自己的文字一个安放的角落。
04
我的睡眠质量一直不太好,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态越来越明显,偏头痛让我痛苦不堪。
做过系统检查没有器官性病变,只能药物调理,但是治标不治本。
偶然的机会读到《跑步十年》,主人公大学毕业成为北漂,各种压力叠加他体重增加、血压升高,30岁的年龄活成了油腻男。体检时医生警告:“你这种状态很危险……”
“猝死?”主人公一下子后怕起来,于是尝试晨跑,奥林公园是最佳场合。刚开始别说跑,快走一公里都气喘吁吁,但是他没有气馁,1000米、2000米、到后来5000米感觉稀松平常的事。坚持的结果不但体重慢慢减下来,血压也趋于稳定。后来的后来,主人公把跑步做成了事业,有自己的团队拍视频、出书一气呵成。
“要不要也试试跑步?”我一遍遍问自己!
自认为体质还不错,学生时代被体育老师调侃为“铁疙瘩”,仰卧起坐、跳绳、跑耐力都不在话下。不过今非昔比,第一天兴致勃勃冲出家门,与其说跑步,蜗牛爬行更贴切,一个小时竟然只有3公里,多少有点沮丧。
自认为是打不死的小强,这点挫折奈我如何?循序渐进就好!3公里、3.5公里、4公里、4.5公里,再往上有点困难。
为测量的准确度,我特意购买了手环,每天检测跑步长度和睡眠质量。目前,我的跑步速度定格在时速4.8——5公里之间,深度睡眠也从20%到目前的35%,中午小眯一会,也能保证精气神旺盛。
05
大环境下的年轻人生存压力大这是不争的事实,他们不知道是更通透还是无奈竟然选择三无:不背房贷、不结婚、不生娃。
我家孩子也占其中一项,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劝慰,《我们不想被裹挟》给了我清晰的答案。
合适的机会,我给孩子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你不生孩子,我和爸爸是最大的受益者,你将来有更多的精力陪伴我们,甚至经济上也能补贴我们。可是,将来你的后半生会孤独,这是不争的事实。”
“这个事我们暂时不考虑。”孩子岔开话题。
“我不催生,生育的选择权在你自己手里,怎么选择我都尊重你的想法。”我看看孩子继续分享,“如果你要孩子,我不敢担保大包大揽,但是会尽力帮忙。”
无论如何,我和孩子沟通还算顺利。
持续阅读这些年,我的知识储备越来越丰富,答案自现,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疗愈自己,提升能力,心态平和,最主要的是阅读内容从主动性到针对性转变。
读书与我是一辈子的事情,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与挫折,总有一本书指导我砥砺前行:小时候排遣孤独;成年收获半辈子的闺蜜;步入中老年阶段提前布局,不至于老年破产;因阅读积累素材,让我爱上写作成为自己后半生的精神寄托;在对待子女婚恋问题不盲从说教,而是言之有理分析利弊。
读书不一定让我成为影响世界的人,但是,读书给了我为生活“增量”的勇气,练就我强悍的自学能力,有了反脆弱的武器,让我成为最好的自己,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