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什么才是“阅读”?
公交车上的冷笑话:为什么今天这么多人带着伞?因为今天是‘伞兵日’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日常生活笑话# #趣味生活资讯#

文|樊成
刚刚过去的第27个世界读书日,着实让“书”在社交媒体上刷了一把存在感。当然,这里的“书”早已不再只是纸质书籍,还有电子书、读书APP、视听APP等。不少人晒出了自己的阅读清单,也随手转发着各种读书活动。这种线上“云读书会”,其实正是泛阅读时代的一个典型场景。

近日,有机构发布的《国民阅读洞察2022》报告显示,近60%有读书习惯的用户每周阅读3天以上;从阅读时长来看,有近30%的用户每日保持了2小时以上的阅读;而在这部分阅读人群中,90后、00后分别占比有30.3%、23.3%。由此可见,说现代年轻人不爱读书了,恐怕有失偏颇。
不过,也有人问,看网文、刷朋友圈的公众号文章、听音频节目等,算阅读吗?这个问题,恐怕不能一概而论。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勃兴,很多人花在其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而有的人也将其视作日常阅读工具。笼统地讲,这种“视作”大致是成立的。所谓阅读,无非是通过一种载体,把信息和知识输入自己的大脑。纸张上的文字可以,手机上的音视频同样可以,而是还比单纯的文字更加丰富、立体、直观,同时也降低了阅读门槛。

音视频式的阅读,并非一些人所认为的一无是处。我就喜欢在短视频平台浏览一些科普账号,常常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听博主讲各个领域科学家的故事和成就。作为一个文科生,自然科学是我的短板,也是平日里不太去主动接触的领域,但短视频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没有这扇窗,我很难抱着科学书籍读下去。
这些新型阅读,不意味着无效阅读,而无效阅读也可能出现在文字阅读上。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在看纸质书的时候,明明眼睛在浏览文字,大脑已经神游天外,走神的概率恐怕不比浏览手机里的视频低。而且,碎片化也同样存在:一本书读个十几页甚至两三页,就丢到一边了,下次拿起又不知何时。
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比较忙,而越是忙,越有“时间焦虑”。上述报告还显示,一线城市与新一线城市的被访者更喜欢在通勤时间阅读,其中多数人更喜欢在乘坐地铁、公交车或者飞机等交通工具时看书。现代科技,给了我们很多新的应用场景,读书亦如是。时代的,或许不是最好的,但却又是最合适的。

不仅是通勤,我在做饭的时候,也习惯性地带着耳机听书。在我看来,日常做饭的时间还是比较长的,平均每天有一两个小时,如果这些珍贵的时间单纯地花在“吃”上,未免浪费。此时让耳朵代替眼睛去听书,未必不是一种叠加收获。
当然,我们还是要努力对抗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之所以被诟病,就在于它无法形成系统性的知识摄入,而不完全的获得有时候是有害的。比如,对一本经典名著,如果只是读别人裁剪的“速读版”或所谓的“拆书”,就很容易被误导,接收的是局部的、他人咀嚼过的信息,从而扼杀了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多元见解。
读书,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我也向来认为,没有一种亲身阅读是无效或无用的。阅读也没必要追求绝对的有效或有用,否则就会陷入功利性阅读的窠臼。你的每一次阅读经历,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发挥作用。请相信阅读,相信时间,书中自有一片天。
网络文学用户超5亿,怎么看?
博物馆如何“花样翻新”?
为什么会越长大越想家?
举报/反馈
网址:今天,什么才是“阅读”? https://klqsh.com/news/view/278340
相关内容
什么是阅读文化阅读 文化是什么
大学阅读爱好是什么
坚持每天阅读一本书200天,我到底收获了什么?(附书单)
“什么?你的兴趣爱好是——阅读?”
什么是阅读,有效阅读的六个方法,学会大人和孩子都会受益
阅读的重要性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阅读?
什么是经典,为什么我们要读经典?
至一习惯:什么是好书?如何阅读一本好书?
阅读是一种享受,谈好的阅读习惯是怎么关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