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NordWood Themeson Unsplash
禅师铃木大拙在《禅与生活》中说道:“面对世间的万事万物,人们要么是处心积虑地抛弃,要么是不择手段地求取。但是有求并有苦,因此禅家认为,在每天清晨能够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而又不过分求取的人,都是很幸福的。”
我理解,这是一种对于生命的自律态度。
时至今日,我终于可以很有底气的说——在漫长的岁月里,我终于长成了一个自律的人。
要知道,几年前的我,可不是这样的,那时的我跟“自律”沾不上什么边儿,反而跟它的表亲——“懒散”沾亲带故。
那这些自律到底是怎么长出来的呢?
以下是我分享给你的5条简单原则。
Photo by Helena Hertz on Unsplash
01
撕掉“懒散”标签,
看见你的“自律因子”
从小,萦绕我耳边的,是来自父母和老师们的评价——这个孩子聪明极了就是不肯努力,这个孩子不肯吃苦,这个孩子管不住自己……
我像被洗脑了一样,逐渐就把“懒散”这个标签贴在了自己的额头上。
有时候,难免心血来潮想奋斗几天,刚刚“蠕动”了几下,遇到难处时,一想到,“反正我是一个懒散没出息的人,再努力也就是这个样子里,还是趁早算了吧”。
这个“催眠”指令一下达,我就真的很快放弃了。
“懒散”,从别人对我的片面评价,逐渐变成了我的“自我认同”。
当我开始学习后现代叙事疗法之后,我开始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学着用自己的心灵之眼,而不是别人的评价,来看见自己。
我看见,因为喜欢流行音乐,从小学到初中,我抄了一厚摞歌词本,都是我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我搜集的歌星贴画和磁带,也是最多的。
我看见,因为喜欢文学,我读了很多本小说、背了许多诗词。高一,为了跟同学们赛诗,我把《红楼梦》里那么长一首《葬花词》全篇背诵了下来。
我看见,因为想要考取我心目中的圣地“北京广播学院”(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我从高二一直努力到大四,就是不肯放弃,终于如愿到广院校园里浸泡了两年。
撕掉“懒散”的标签,其实,我的内心深处有许多“自律因子”。
过去,这些“自律因子”没有被大人看到,因为他们认为我“不好好学习,净弄闲情”。也没有被我自己看到,因为我也按照大人的片面评价,来定义自己。
但是,当我用自己的眼睛,发现我内心有那么多“自律因子”后,我开始不喜欢用“懒散”来定义自己了,我改变了“自我认知”。
《星球大战:帝国反击》那部电影里,尤达大师说:
“在消除恐惧前,必须先定义它。”
同样的,想要做到自律前,你也需要先定义它。
于我而言,“自律”有属于我的独特内涵。
自律,意味着我认真、专注地活每一天。精神饱满,今日事、今日毕,因此,没有负疚感,对每一天都感到心安理得。
自律意味着我心灵合一。我的行动力可以配合自己的梦想,同心协力去圆梦,而不再左右手互搏的内耗着,
自律还意味着,一种对于命运的掌控感,因为在我触手可及之处,我必定全力以赴,用一个又一个微小的成功,把自己送向远方。
其实,我是一个可以自律的人,我是一个很会自律的人。对那些我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我必定全力以赴。
Photo by Steve Johnson on Unsplash
02
在兴趣点上持续用功,方是真自律
于是,我的自律进入第二个阶段——把自己的兴趣点找出来,用心强化练习,用兴趣激活自律因子。
我列了一张“兴趣—天赋清单”,寻找从我的兴趣点出发,可以发展成天赋的所在。
我喜欢看书、看电影,我可以成为一个说故事的人,一个作家,一个编剧。
我喜欢当众表达,我可以成为一个老师,一个公众演讲者,甚至一个主持人。
我喜欢旅行,我可以成为一个旅行作家,一个游学营的创办人。
我喜欢身心灵和心理学,我可以成为一个疗愈师,一名心理咨询师。
我发现,自己喜欢做的这些事,要自律地坚持下来,并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从前我跟随世俗说法,从骨子里认为这些事是“无用”的,是不可能发展成事业的,更不可能发展成金钱的来源。
总而言之,花时间做这些事,是不切实际的。
只要你被这种说法给困住,相信我,无论你再怎么努力咬牙坚持做那些你不感兴趣,你却认为它们能带给你幸福人生的事,你都不会快乐。
就拿学英语来说吧,这是大家最爱用来比拼“自律”的事情。可能我要给大部分人的“学英语式自律”洒一点清凉水了。
就算你每天坚持学英语,你被自己的“自律”感动着,但你从来没有跟外国人开口对话过,你没有出国旅行过。学英语的自律,都只是一种安慰自己的假自律而已。你是为了逼自己自律而自律。你没有想过这件事与你的天赋、梦想有何关联,也缺乏真正去完成它的动力。
想想看,有多少人在逼着自己生啃那些不喜欢也不擅长的事,却自诩为“有自律就能成功”。
面对你根本不感兴趣的事,自律一生也枉然。
所以,如果你想升级换代成一个真自律的人,我建议你首先问清楚自己的兴趣点到底咋哪里,你也可以先写出你的“兴趣—天赋清单”。
在你的兴趣点上用功,才是能出优秀的结果、也能生出幸福感的真自律。
以上是我的“自律观”。
Photo by Cathryn Lavery on Unsplash
03
方法论:自律有门道
当我真的找准了自己的兴趣点时,我开始想尽办法推动自己可以在这几个点上用功。
电影《霸王别姬》里,教京剧的老师父有一句台词,人,得自己个儿成全自己个儿。
把兴趣发展成天赋,再发展成一份能带来源源不断资源的事业,必得经过长时间的用功。这时,一些有助于自律的方法论就开始起作用了。
在我的自律方法论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写手帐。
每一天,都要把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列入手帐的to do list 待办事项清单里,做到了打勾☑️,未做到画圈〇。
这样一来,当你经过“完成度”检验,那些想当然的“我已经很努力了”的不平之感,就会减少。
“已作不失、未作不得。”
这是我从大学开始一直信奉的一句教导。
出自《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
当人不再自怨自艾,不觉得自己所付出的与所得到有什么不匹配,就会自动生出清明之心,愿意持续耕耘。无论一时的现象看起来是怎样的,从更长久的历史长河来看,你的付出,必有回响。
因此,做一个自律的人,对人生的意义甚大。可能这就是很多人会说“自律的人生最高级”的原因吧。
Photo by Emma Matthews on Unsplash
我的自律方法论里,第二条是——自我承诺制。
我常常告诫学生——人的惰性是极其大的。而且,人还会为自己的惰性寻找诸多借口,以此合理化自己不能自律的原因。
为了有效对治我们的“惰性”,你要擅长自己跟跟自己做出承诺。即便没有旁人监督,因为你已经跟自己做出了承诺,也不能够轻易食言,你是要兑现诺言的。
我经常写“承诺书”给自己。大到“我承诺在某年某月某日之前写完一本书”,小到“我今天会运动45分钟”,都是我跟自己“歃血为盟”后的约定。
因为重视,所以成真。
相信我,即便你不能每一个承诺都兑现,你也完成了比从前更多的重要事项。而这些,就是相比没有承诺而收获的意外惊喜。
Photo by Matheus Ferrero on Unsplash
在我的自律方法论里,第三条很特别,叫做——自我允许。
为了成为一个自律的人,你必须允许自己偶尔懒散,允许自己偶尔低潮,允许自己偶尔打破承诺,允许自己偶尔做不到自律……
听起来是很矛盾的逻辑吧?
可是,我要告诉你,唯有你愿意允许自己做不到,你才能更多的做到。这是人的潜意识心理运作的机制。你越强迫自己去做到100%的自律,你越有可能在偶尔做不到时自暴自弃。
人不是机器,不可能设定了一个程序,就全年365天、一天24小时地照做执行。
朋友们,那不是人,那是机器人。
当你承认,你其实就是一个有时也会软弱的人类,你才能获得一个反作用力——另外一些时刻,你也是一个顽强的人类。
当你承认,你其实就是一个有时也会想要偷懒的人类,你才能获得一个反作用力——另外一些时刻,你会是非常上进的人类。
当你承认,你其实就是一个有时也会迷失方向的人类,你才能获得一个反作用力——另外一些时刻,你谨守目标、所向披靡。
我永远都不会鼓吹像机器人一样严格的自律,我提倡的自律,叫做“灵性自律”。
所谓的“灵性”,就是当你是一个小孩子时所闪现的灵动之光,那时的你,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你愿意一个小时动也不动地观察蚂蚁,你愿意一下午待在沙滩上筑起一座沙的城堡,你愿意废寝忘食琢磨出一道数学题。那是你本来就具备的自律的根基。
而“灵性自律”,就是要你,也回到天然又流动的生命状态,在生活中一心一意、真心真意、全心全意地活在每一个当下,完成你该完成的,享受你该享受的。
这,才是最终极的自律。
Photo by Adrien Converse on Unsplash
本文要点回顾:
我的两个自律观:
1.撕掉“懒散”标签,看见你自己的“自律因子”。
2.在兴趣点上持续用功,方是真自律。
我的三个自律方法论:
1.认真写手帐的待办清单,检查完成度。
2.打造一个自我承诺的制度,兑现诺言。
3.更多的自我允许,让你可以更多地享受自律。
- End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