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气候由热转凉。虽然此时仍处于“三伏天”的余热中,但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早晚凉意初现。立秋不仅是自然界变化的转折点,也是人体养生的重要节点。那么如何顺应季节变化,做好立秋养生呢?全国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教授特别提醒,立秋时节要注重“清补”与情志调理,帮助身体和情绪顺利适应季节转换。
一、立秋时节的养生逻辑:顺应自然收敛之势
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二者息息相关。立秋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气候由炎热转为凉爽。此时养生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注重“收”与“养”,避免过度耗散。具体来说,可以从饮食、情志、作息等方面进行调整。
首先,饮食方面要减少生冷瓜果的摄入。中医理论中,脾胃是后天之本,担负着消化吸收的重任。夏季人们常吃冰镇食物和冷饮,容易导致脾胃受损,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问题。立秋时节仍有余热,但早晚温差增加,若继续大量摄入生冷食物,会进一步损伤脾胃功能。因此,饮食应以温和、易消化为主,少吃寒凉食物。
其次,情志方面也不可忽视。中医五行理论认为,秋属金,主肃降。金对应肺,肺的情志与悲忧相关,因此在秋季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或“悲秋”的状态。面对这种情绪变化,可以通过适量的户外活动(如登高、郊游),多接触自然,开阔心境;或者通过读书、品茶、习字等静心活动来疏解情绪。
二、立秋饮食:清补为主,避免滋腻厚味
立秋虽然标志着秋季的开始,但实际上仍处于“三伏天”的尾声,暑湿未尽,容易导致人体疲倦乏力、食欲下降。张忠德教授指出,立秋时节的饮食调理应以“清补”为主,既能补充夏季的消耗,又不会增加脾胃负担。
所谓“清补”,即选择性质平和、不滋腻的食材进行调理。以下是几款推荐的食疗方:
山药花生炖鸭汤:山药健脾益胃,花生补脾润肺,鸭肉性平,滋阴润燥。这道汤既能滋养身体,又不会过于油腻,是立秋时节的理想选择。 莲子红枣小米粥:莲子养心安神,红枣补气养血,小米健脾养胃。这款粥不仅口感细腻,还能帮助调节情绪,缓解“悲秋”之感。 百合银耳羹:百合润肺止咳,银耳滋阴润燥,适合早晚温差较大的季节饮用,有助于防止秋燥。此外,立秋时节还可以适量吃些时令果蔬,如苹果、梨、葡萄等,但要注意不过量,避免因寒凉而损伤脾胃。
三、情志调理:疏解“悲秋”,保持心境开阔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的肃降之气容易引发情绪低落,甚至出现悲观、忧郁的状态。张忠德教授提醒,立秋时节除了饮食调理外,情志的养护也非常重要。
在中医看来,调节情绪的方法可以分为动态与静态两类:
动态调节:多进行户外活动,如登高望远、郊游散步。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肺功能,还能通过接触自然来开阔心境,疏解压力,提升幸福感。 静态调节:通过读书、品茶、习字等静心活动来沉淀内心。这些活动能帮助人们从繁杂的情绪中脱离出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舒适。同时,保持规律的作息也有助于情绪的稳定。立秋时节宜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以顺应阳气收敛的自然规律。
四、中医智慧:立秋养生的深远意义
中医提倡“天人合一”,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立秋养生不仅是为了应对季节变化,更是为了帮助人体在秋冬季节积蓄能量,提升免疫力,为来年春季的生发打下基础。
通过饮食清补、情志调理、规律作息等综合方法,我们可以在立秋时节为身体和心灵注入新的活力。张忠德教授的建议为我们提供了中医养生的智慧,帮助大家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
最后,立秋养生不仅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愿大家在这个季节里找到平衡,收获健康与宁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