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思考# 《倦怠社会》韩炳哲
社会从过去的规训社会变成了自我激励的功绩社会。从 “我应该” 变成了 “我可以”。从有限变成了无限。类似于海上钢琴师里的情节。于是,除了部分真的热爱这个无限游戏的参与者,另外很大一部分参与者都是以被动的姿态去接纳这个看似无限可能但实则是无能为力的世界。每个人都在自己剥削自己,自己变成了自己的压迫者,倦怠感也由此而生。
所以过去的规训社会塑造疯子与罪犯,这类人往往是强自我意识的人。现代功绩社会会有大量的抑郁者和厌世者,这类人反而是大多数人群,比较弱自我意识和自我驱使的人。
现代社会也带来注意力的涣散,短视频,短文,包括最近热炒的短剧,都是应用而生的产物。因为倦怠带来高的及时满足需求。所以也带来灵修冥想这类产业的发展。
人们开始难以忍受深度无聊和无目的无价值。那么,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可能都难以摆脱原生家庭和原生性格的影响。类似于不深度重启甚至重装系统,一个人是无法大幅度性格,三观深度转变的。这里说个自己的经历,我自己人生可能最重要的转变发生在2021年,差不多一整年我几乎不社交,不聊微信,不看任何新闻,也几乎没做股票,没有任何目标。只是瞎读读各种哲学书,看看佛学和还有读了不少陀翁黑塞和加缪小说。的确,这一年属于深度无聊和无目标的状态,但也是一次重启。带来的是原生性格和思维的转变。
所以,过往的社会里,可能每个人都会有多次人生重启的机会。就算一个普通人,可能也会经历多次的原生性格思维和转变,更容易在不大的年纪获得自洽的内在。更别说比如苏东坡这种跌宕起伏的人生后,那种深度的自洽和乐观。但现代社会里,可能绝大多数人,都难以有这样一整年甚至几个月的真正无聊且漫无目的的时光。那么,大多数人,原生性格思维,可能会长期的影响其一生,就算知道其中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也难以摆脱,最后只能臣服于外部的价值框架,更沉溺于外部的物质刺激。
所以现在社会里,要么就当一个热爱这一切的人,每天开心的自我激励。要么,总归需要在某个时间点,找个重启的契机,找一个巧妙地思维方式,获得一个稳固的内心自洽,这也是一生很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