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根生
“重新做人可以,重新做艺人不行;底线绝不能破!比起掌声,清白更重要”……近日,“涉毒艺人苏永康温州演唱会取消”引发讨论。
今年以来,已有多名劣迹艺人试图复演,因遭遇网友强烈反对而被取消。有人认为,应当给他们一个机会“重新做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所谓“重新做人”,是知过悔过改过,重塑自身良好形象。“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对过错痛切醒悟,真正从“跌倒”中吸取教训,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无论是劣迹艺人还是有劣迹之人,“重新做人”都是必须的。
但有个概念当需厘清:“重新做人”不是“重新当明星”。“社会模仿”无时无处不在,艺人怎样做人做事,直接影响着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若劣迹艺人依旧能够名利双收,只会给青少年带来错误示范。
早在2021年,中央宣传部就在《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加大对违法失德艺人的惩处,禁止劣迹艺人转移阵地复出。中央网信办则列出了具体举措:建立负面清单,严格规范娱乐明星信息网上呈现,加强账号管理,强化舆情监测处置,建立监测处置机制。之所以如此严禁劣迹艺人“重新当明星”,说到底,就是因为“没有什么比一代人的健康成长更重要”。演艺市场最需要“价值优先”,绝不能“价钱至上”。以认识到位确保落实禁令到位,劣迹艺人复出也就无路可走了。
一位老艺术家告诫明星艺人:“你用20年经营的地位,可能用2秒钟就给毁了。我们在得意的时候,要多想想自己应该控制什么。”此言入情入理,发人深思。从困境到顺境,从默默无闻到名誉加身,既是“高光”时刻,也是“失衡”高发期。若是不能把握住自己,最易生出错觉,最易言行失当,也最易“一失足成千古恨”。“涉毒艺人苏永康温州演唱会取消”再次发出警示:在演艺道路上,一定要敬畏法规和道德,自觉向“德艺双馨”看齐。越是当事业步入高峰时,越要警惕因道德失控让“2秒钟选择”毁了多年努力。
从词源学来说,“偶像”是指被人所崇拜的对象,如今引申为对明星艺人的一种称呼。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凡人英雄还是明星艺人,都应以表率标准做人做事,修身立德、春风化人,确保“正能量”引领“大流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