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档上映的电影《捕风追影》在澳门和台山(广东江门下辖县级市)两地拍摄完成。在影视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一个城市能否成为备受青睐的拍摄地,绝非偶然。对比澳门与台山的境遇 ,我们得以勾勒出影视拍摄地的 “黄金标准”:它不仅需要有能入镜的 “颜值”,更要有支撑创作的 “筋骨”,从场景资源到产业生态,从文化底蕴到政策支持,环环相扣方能成就一方 “天然摄影棚”。
背景小贴士:
台山,这座兼具历史底蕴与独特风貌的城市,早已成为影视创作的天然摄影棚。自上世纪 70 年代起,便不断吸引着影视剧组的目光,至今已有超过 100 部影视作品在此取景,其中不乏《让子弹飞》《一代宗师》《狂飙》《唐人街探案 2》《第八个嫌疑人》《三大队》《南来北往》《除暴安良》《不可告人》等多部广为人知的热门佳作。这些作品中,台山的老街巷陌、骑楼建筑、田园风光等场景,或成为推动剧情的关键背景,或化作角色情感的寄托载体,让观众在光影流转中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澳门同样是影视镜头下的宠儿,众多影视作品在此留下了独特的城市印记。从早年《精武门》中李小龙在白鸽巢公园留下的经典镜头,到王家卫《花样年华》《2046》里内港一带旧建筑衬托的暧昧氛围,再到杜琪峰《放・逐》中利用亚婆井周边地形营造的紧张对峙场景,澳门的街巷肌理与人文气息始终是光影叙事的重要注脚。近年来,《灿烂的风和海》《澳门风云》《妈阁是座城》《骗骗喜欢你》等影视作品更是走遍大三巴牌坊、龙环葡韵、澳凼大桥等景点,将澳门的历史遗产与当代风貌尽数展现,让澳门的独特魅力通过银幕持续传递。
一、场景:从 “单一风情” 到 “多元适配”
影视创作的本质是 “用画面讲故事”,而场景正是故事的 “容器”。台山的优势在于其场景的 “全品类覆盖”:698 公里的海岸线藏着黑沙湾的神秘、海岛的浪漫,北峰山的层峦叠嶂可演绎江湖恩怨,万亩稻田能承载乡土叙事;更难得的是 2500 多座碉楼、上万栋洋楼构成的 “建筑博物馆”,比如梅家大院的骑楼连廊适合民国商战,翁家楼的巴洛克浮雕可衬豪门秘事,冈宁圩的旧街石板路能还原战火年代的市井烟火。这种 “自然 + 人文”“传统 + 西洋” 的混搭,让古装剧、年代剧、现代戏甚至科幻片都能找到适配的舞台。
反观澳门,场景的 “单一性” 限制了其普适性。尽管大三巴的欧式浮雕、议事亭前地的葡式碎石路极具辨识度,但这类景观更适合特定题材(如历史片、爱情片),难以满足多样化创作需求。更关键的是,澳门地域狭小,土地资源紧张,缺乏可供搭建大型布景的空间,也难以找到 “城市与自然”“现代与传统” 的过渡场景,这让需要多场景连续拍摄的剧组望而却步。
可见,优质拍摄地的场景需兼具 “独特性” 与 “多样性”,既要有让人过目难忘的标志性景观,也要有能灵活适配不同剧情的 “弹性空间”,让创作者不必为 “找景” 耗费过多精力。
二、产业生态:从 “单打独斗” 到 “体系支撑”
影视拍摄绝非 “扛着相机拍几天” 那么简单,它需要一整套产业生态的支撑。台山的崛起,离不开这种 “体系化服务” 的构建。当地不仅成立了影视拍摄协调小组,提供从场地审批到群众演员招募的 “一站式服务”,还出台专项政策,对剧本创作、取景拍摄给予资金扶持。更重要的是,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台山能快速对接广州、深圳的设备租赁、后期制作等资源,形成 “拍摄在台山,配套在湾区” 的高效模式。
而澳门的产业生态则显单薄。本地演艺人才稀缺,投资人对影视行业热情不高,导致剧组不得不从外地调集团队,增加了沟通成本;缺乏针对影视拍摄的补贴政策,叠加高物价、高场地租金,让中小成本剧组难以承受;物流、设备租赁等配套产业的不足,更让拍摄过程处处受限。这种 “单打独斗” 的状态,使得澳门难以形成持续吸引剧组的 “磁场”。
这揭示出一个规律: 影视拍摄地的竞争,早已不是单一资源的比拼,而是产业生态的较量。从政策支持到配套服务,从人才储备到资源调度,只有形成 “闭环”,才能让剧组 “来得方便、拍得顺畅、成本可控”。
三、文化:从 “符号展示” 到 “创作富矿”
真正能让拍摄地与作品深度绑定的,是其文化底蕴能否成为 “创作富矿”。台山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有 “侨墟”“碉楼” 这些视觉符号,更有背后鲜活的故事:华侨下南洋的奋斗史、侨眷守望家园的温情、中西文化碰撞的火花…… 这些真实的历史与民俗,为剧本提供了天然的情感锚点。当剧组在梅家大院拍摄时,不仅能利用骑楼的建筑美感,更能融入侨商的传奇经历,让场景成为 “会说话的角色”。
澳门的文化虽有特色,却面临 “符号化” 的困境,其葡式文化、博彩元素更多被当作 “异域风情” 的背景板,缺乏能引发广泛共鸣的叙事内核。观众看到澳门的镜头,往往只记住 “热闹的赌场”“复古的街道”,却难以与更深层的情感产生连接。这种文化表达的 “浅层化”,让它难以成为作品的 “灵魂栖息地”。
因此, 优质拍摄地的文化,不应只是 “好看的背景”,而应是 “可挖掘的故事库”。那些能承载集体记忆、触及人性共通点的文化元素,才能让影视作品超越 “风光片” 的范畴,拥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结语:拍摄地的 “人气密码”
从台山的持续升温与澳门的发展启示中,我们不难发现: 一个地方能否成为影视创作的 “常驻取景地”,核心在于能否同时承载创作者的 “灵感需求” 与剧组的 “落地需求”。前者要求其拥有多元且独特的场景资源,能为故事提供差异化的叙事载体与文化厚度;后者则考验其配套能力,包括便利的交通网络、成熟的拍摄辅助设施、灵活的政策支持,让创意构想能高效转化为镜头语言。
本质上,影视拍摄地的吸引力之争,是 “用户思维” 的比拼,既要站在剧组视角,以专业服务解决场地协调、设备保障等实操难题;更要站在观众视角,以辨识度高、感染力强的场景与文化,让屏幕里的故事自带 “沉浸感” 与 “记忆点”。当一个地方既能成为 “故事生长的土壤”,又能当好 “创作落地的后盾”,自然会吸引创作者接踵而至,甚至在光影流转中构建起独属于它的 “影视印记”,让城市与作品相互成就、彼此赋能。
2025年暑期档上映的电影《捕风追影》在澳门和台山(广东江门下辖县级市)两地拍摄完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