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与学校合作,培养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 #生活乐趣# #生活质量# #文化生活# #阅读推广活动#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也是人类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新课程理念明确要求: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在145万字以上。因此,在做好课本教学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充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而一年级,正是小学阶段的伊始,很多好的习惯都需要在这一时期开始逐步培养,阅读习惯也不例外。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对以后孩子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升,包括写作能力的提升,都是有着重大意义的。这里,我就谈一谈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刚入校的一年级学生,应该怎样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激发阅读兴趣——让孩子爱上阅读。
兴趣,作为激发人们目的性行为的内在动因,往往是人们去为某件事努力的最原始的因素。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喜欢做的事情,就会全力以赴、兴致勃勃地去做,甚至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即使很苦他也觉得甜。阅读亦是如此。那么,要怎样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充分利用好我们的课程资源,从课文入手,让学生对“读书”产生兴趣。学生接触最多的阅读篇目,一定是我们语文教科书上的文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注意把每篇课文生动化,从而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极大兴趣。比如,在教学《比尾巴》这一课时,我就在班级里展开了一场“动物尾巴大比拼”的游戏活动。整堂课从“参赛选手入场”到“评比项目播报”再到“评选结果公布”,最后还进行了颁奖仪式。在课文的学习中,让学生觉得,课文原来这么有趣,课文原来还可以这么读!从而激发了学生“读”文,甚至“背”文的热情。
2.为孩子挑选适合的阅读书目。课外阅读不像课内阅读一样,有规范的篇目和要求。课外阅读书目的广泛性让很多家长都感到头疼——怎么挑选适合又让孩子们喜爱的阅读书目。可以联系自身实际想一想,如果哪本书能够让我们做到废寝忘食,那一定是书中的某一方面让我们产生了兴趣,从而很好地吸引了我们吧!如果书本内容空洞乏力或者是过于高深、令人费解,这都不能有效地激发我们对于阅读的热情来。因此,我十分注重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推荐他们一些书籍。
当然,不同的时间段,我注意推荐的阅读书目也会有所不同。
在上学期,一年级新生刚入学的阶段,我推荐孩子们带来的是绘本。有些人认为,绘本都是图画,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起不到很好的作用。其实不然。绘本阅读是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的儿童阅读方式。[1]刚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学生,识字量不大,大多数人独立拼读拼音的能力也还没有形成,阅读纯文字篇目,即使是注音篇目都有困难。而绘本的图片能够大大降低孩子们对于文字阅读的恐惧,让他们更愿意去阅读。当然,绘本阅读并不是说随便看看就可以的,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语用能力。语用能力,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2]我们应该为孩子们的阅读设置一些目标,让孩子们有目的性地阅读,从而正确培养他们的语用能力。例如,在阅读《爷爷一定有办法》这本绘本作品时,可以让孩子试着自己复述每次爷爷解决办法时的做法,在反复叙述相同的语言形式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品味反复这种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比如,在阅读《小真的长头发》这本绘本作品后,让学生自己画一画写一写“小真的长头发还能干什么”,从而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自主表达的愿望。
在学完拼音,孩子们对于拼读已经逐步顺畅的时候,我推荐给孩子们的是一些和他们生活贴近的注音版儿童读物。例如《一年级的小豌豆》和《一年级的小蜜瓜》这两本书,书中的“小豌豆”和“小蜜瓜”就好像是刚升入一年级的女孩、男孩们自己,发生在两个主人公身上的事情也许也正是发生在小读者身上的事情。这样,孩子们对于书本产生了共鸣,在书中找到了生活的影子,阅读的兴趣也就一下子提高了。
二、掌握自主识字方法——为阅读扫除障碍
识字是儿童从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最初阶段,也是儿童主动阅读、写作的坚实基础。 [3]很多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去阅读,很多是因为没有很好的汉字储备。试想当摆在你眼前的书本上的字都是形同“天书”一样的符号,你又怎能喜欢上这本书呢?因此,在平时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十分注重识字方法的教授,让孩子在扩展识字量的同时,也掌握怎样去主动识字。结合汉字的构字规律,我采用的识字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象形识字法。中国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象形字。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学着把汉字和实物联系起来,是识记汉字的一种有效手段。比如在教学“象”这个字时,让孩子想象大象的长长的鼻子和尖尖长长的象牙,结合大象的图片和甲骨文 ,让孩子们对这个字的含义和字形产生深刻记忆,从而深深牢记这个汉字。
2.比较识字法。这种识字方法很适用于同音不同形的汉字学习。比如在教学《小青蛙》这一课时,就涉及到了“qng”这个读音的许多同音字。在教学时,我先让孩子们找到它们的相同部分“青”,并教授当代表浅绿颜色时,就应使用这一字。而“请”加了部首“言字旁”,是因为“邀请”往往用语言进行;“晴”加了部首“日字旁”,是因为“晴天”会出太阳;“睛”加了部首“目字旁”,是因为“眼睛”的别称就是“目”;“清”加了部首“三点水”,是因为河水“清清”;“情”加了部首“竖心旁”,是因为“感情”是在内心的。通过这样的比较,结合每个字的不同部首,对于汉字的用法也就一目了然,更加清晰了。
3.归类识字法。学生还可以根据造字法来对汉字进行归类识记。比如,在教学《动物儿歌》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动物名称“蜻蜓”“蚂蚁”“蝴蝶”“蜘蛛”“蝌蚪”“蚯蚓”列举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观察它们的共同点。学生很容易找出:它们的部首都是“虫子旁”。教师从而可以引导总结,“虫子旁”代表这个汉字与昆虫有关。当然,通过读音对比学生还能发现,它们的读音都和右半部分相同或相近。教师进而指出右半部分为“声旁”,这类汉字统称为“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之后,还可以补充列举课外生字,如“蝈蝈、蛐蛐、螳螂、蜈蚣”等,让学生对这类形声字有更充分的认识。
总之,学习汉字的方法有很多种,在课堂上还可以鼓励孩子谈谈自己是怎么识记汉字的,说说自己的认字小窍门,从而提高孩子们对于自主识字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为自主阅读打下基础。
三、学会不同阅读方法——提高语文阅读技巧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到学校,当他们捧起崭新的书本,看到书中丰富的内容,大豆会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但是,有很多学生在接触了一段时间课文之后,对阅读产生了抵触情绪。这是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他们因为识字量或理解能力的限制,导致他们在阅读中无法取得应有的阅读感,进而对阅读出现畏难情绪。在这个时候特别需要老师能够从容引导学生并且不断对学生阅读情绪进行鼓励,老师也同样拿起课本,带着学生进入到阅读的内容当中,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不断进行阅读方法的教授。[4]
语文教材上有许多值得学习的阅读方法,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归纳,并引导孩子们一步一步内化为自己的阅读手段。比如,边读边思考这种方式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式。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对某个关键词语进行思考,也可以对某个关键语句进行思考,进而抓住整篇文章的内容。比如在教学《树和喜鹊》这一课时,一定不能忽略了书本上的对话框——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思。紧紧抓住“孤单”这个词语,进一步思考:什么是“孤单”?谁很“孤单”?为什么很“孤单”?一直都这么“孤单”吗?为什么不“孤单”了?通过思考这一系列问题,整篇文章的思路就很清晰了,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也可以清楚了。这种“抓关键词”“抓中心句”的方法,对于孩子们去理解课外的一些文章,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注重培养孩子边读书边圈画的习惯。在学生刚刚接触语文学习的这段时间,大部分学生的情况处于既没有掌握过多的文字,又找不到合适的学习方法的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需要耐心指导学生学会使用一些文字上的标记法,例如:画实线、画虚线等。[5] 比如,在学习《我多想去看看》这一课文时,可以让孩子们圈画出“( )的( )”这一类短语,并且辅助配以图片或者相关短视频的播放,让孩子们对修饰词语有直观的感受,进而牢记短语。这样,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学生对于好词好句也能够学着圈画出来,这将是很丰富的语文积淀。
小学一年级是学生对于阅读体验的初始阶段,应该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无论是对于孩子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还是对于语言交际运用能力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当然,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还需要老师、学校、家长三方面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
网址: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https://klqsh.com/news/view/248742
相关内容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良好习惯的培养浅谈中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
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研究
趣悦读:学生如何培养阅读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浅谈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论文
浅谈写作兴趣和习惯培养.doc
【“爱·美”阅读(教师篇)】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025年“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策略研究”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