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焦虑,你要的治愈在这些书里

发布时间:2025-07-25 20:06

在焦虑时,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 #生活知识# #心理建议# #应对焦虑#

“真正会去读书的人是不会焦虑的,所有焦虑都来源于误把结果当原因……”“脑陆科技”90后CEO王晓岸说。在未来更加不确定的大环境下做着未来科技,她却并不感到恐慌。她与喧嚣无用的新闻保持着距离,不断走进书斋,进入那些伟大思想构建的更大意义的宇宙。

每个行业都在面临寒冬。我们邀约了5位不同行业的精英,在变动的大环境下,分享他们从外部躁动转向内部求索的所思所得。这几位身处前沿科技、教育行业、公关行业、心理咨询、企业服务等领域的达人,在当下寒冬和未来不确定中放下了焦虑,转而从读书中寻求解惑和沉淀。从他们的书单中你可以发现,他们关注的领域并不局限于自身所属的行业,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世界。

书名:《瓦尔登湖》

作者:[美]亨利·戴维·梭罗

推荐人:脑陆科技创始人&CEO 王晓岸

《 瓦尔登湖》中的一句话是:人可以像动物一样吃简单食物,保持健康和体力。一个普通中午,除了吃甜的嫩玉米,加上盐煮,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

在很多时代,包括现在,很容易被各种雾气糊住眼睛。我做未来科技,但每天会看的书和想推荐的都不具时代性,“人可以像动物一样吃简单食物,保持健康和体力”——《瓦尔登湖》我又看了一遍。唯有清醒,天空才会破晓,破晓的不仅是黎明。太阳只是一颗晨星而已。

保持简单和纯一。时代精英、成功道理、人类方法,很少人会把目光移开,从0做加法。我们其实需要的不多,也没有那么多技巧。一个周末中午,吃草莓,没什么比这更好的。每天积蓄更多太阳能量,尝试更高尚的生活。要感触,要触碰。

我喜欢《瓦尔登湖》,也想把自然变更好,想和人类一起认清自己的渺小。只有安静,人类物种才有不毁灭的机会。有个很重要的人和我说,“宇宙以其无法理解的方式,给戳破肥皂泡的人以更大的祝福”。没有人能改变世界,只是发现了大自然给予的物质并组合。每个时代都有人可以带着人类,打开接近真实世界的大门:歌德、托尔斯泰、拿破仑、乔布斯……好的作品作者并没有传递任何思想和道理,作品精神聚集的能量所构成的宇宙是更大的意义。如果一个人从心底幻化出自己的宇宙,一个不受任何外界干扰的世界是可以实现的。

疫情期间,人们潜意识每天看新闻,最终花费在无用新闻上的时间变成了唯一现实。要始终后退保持一点距离,来怜悯,来爱,不被那股洪流击中。直视内心,会发现自己的思维中尚有一千个区域未被发现,游览这些地方,并和植物一起呼吸。

书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作者:[美]塔拉 · 韦斯特弗

推荐人:公关公司主管 Mavis

一个人有没有可能彻底摆脱原生家庭的塑造和影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告诉人们:可以。通过接受教育就可以做到。

书的作者,17岁前从未上过学的塔拉.韦斯特弗(Tara Westover)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通过受教育以及自己不断主动寻求教育,去认识更大的世界、了解更多的历史、明白更多样性的人与事,她彻底改头换面,重塑自我——28岁取得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32岁出版的这本处女作成为畅销书;33岁因为这本书被《时代周刊》评为2019年“年度影响力人物”。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英文书名是《 Educated》,中文译名来自《圣经》的篇章《Flee like a bird to your mountain》,讲的是一个出生于摩门教家庭的女孩,如凤凰浴火涅槃重生的成长故事。书名有多简洁轻灵,书中记述的人和事就有多令人揪心和窒息。

整本书共分三部分,近400页,但一旦打开,就让人完全停不下来。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第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所记录的事情,几乎可以用“残忍”来形容。父亲是一个顽固的摩门教信徒,抗拒现代社会,抗拒外面的世界,认为这些都是魔鬼撒旦,会引诱家人儿女堕落。他顽固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不送孩子上学,生病受伤也绝不去医院,挖地洞囤积粮食弹药、准备迎接世界末日的到来……但这一切都不及他使唤儿女工作时候轻率和生猛。他“使用”儿女和使用钳子扳手等任何工具一样,没有感情,也没有轻重,更谈不上安全意识。这个把信念置于安全之前的父亲,哪怕因为他的疏忽引起了那么多伤害家人的事故,哪怕儿子已经重度烧伤、已经摔出脑浆,他仍坚信自己是对的,只要和他的想法相违背,就是十恶不赦的错误。而造就这可怕可恨又可悲的根本原因:厌恶教育,反智,以粗鲁为荣,视教养为耻。

书中的第二、三部分记录正是作者进入大学之后的自我觉醒,直至将自己从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的过程。来自家庭的极端不堪的痛苦记忆,正是她在不断地学习、开眼、教育中竭力要摆脱的。当大学假期她回家帮工,被哥哥肖恩像往常一样叫“黑鬼”,她不再像以前那样内心毫无波澜地跟着傻笑了。“这个词没有变,肖恩说它的方式也没有变,只是我的耳朵变了”,她不再允许自己把无知当潇洒,因为那很可能是一种人性的残酷。因为拥有了真正的知识,拥有了独立思考能力,也就不再盲从不再那么容易被精神控制。她进入了“表达意见、采取行动、蔑视顺从”的人生新阶段。

这不是情节跌宕起伏的通俗小说,只是一部看起来极其特例化的个人回忆录,但一个少女在强大压制下自我觉醒的过程,却那么具有普世启发性。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必须能够独立思考,这需睁眼看世界,需回眸看历史,需要很大的努力很大的决心去找寻更全面的信息,过程艰苦卓绝。我想,其中的微妙和内心深处的震撼,是那些真正保持着打开心门、不断更新自我、寻求更广博世界的人,才会真正领悟到的。

书名:《你一生的故事》

作者:[美]特德·姜

推荐人:少年创学院院长 程会玩

这几个月国内外新闻把各国之间文化差异不断放大,尤其中美文化差异。我推荐大家看看《降临》这部短片小说合集,尤其推荐其中名为《你一生的故事》的这部——从文字差异去理解文化的差异。

这部作品的作者是个华裔,他在学习中文的时候产生了写这个故事的想法。他感觉中文和英文是两种不同维度的语言,如果英文是一维的,那中文就是二维的。不同的语言反应了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你一生的故事》是作者以语言学为核心的科幻小说,讲述了一个语言学家研究降临地球的外星人语言的故事。小说详细记录了语言学家如何破译外星语言,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改变了自己的认知能力——有了一种遇见未来的能力。

外星文字的设定是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语言的结构和功能应视为人类一般认知活动的结果和反应。所以,外星文字并不是线性排列的,所有要表达的语意都统一在一个字内,语意越是繁复,这个字就越是复杂。这样的语言形式让外星人的认知对于时间和因果有了另一种看法。外星人能够同时感知所有事件,过去、现在、未来、因果同时出现。而时间也并不是如流水一般涓涓向前。

外星文字的设定,和我们人类的语言完全不同。我们依照前后顺序感知世界,将各个事件之间的关系理解为因与果,我们的语言是线性向前,从此时推向彼时,每一个字,每一个单词都有特定约定俗成的意义,随着线性排列的不同展现出不同的意义。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的头脑中出现了一个问题——中文和英文之间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差异?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常常发现有些内容并不是按照原样翻译就可以,我们必须要用美国人的思维去想这句话要怎么说。可是美国人的思维又是一种说不清的概念,而这种差异是不是由于两者属于不同的文字体系?英文更像是一种一维的逻辑组合,而中文由于属于象形文字,所以更像是一幅幅画。两种文字体系反应了不同的世界观。进一步由文字体系不同,中美之间的教育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小时候有很多背诵的内容,然后再用一生的时间来体会这些内容深层次的含义,或者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些背诵的内容引导了我们在生活中的选择,这是不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打乱因果呢?

我希望通过这本书,人们能更准确地认识不同语言体系下的文明。

书名:《关键对话》

作者:[美]科里·帕特森等

推荐人:《 36氪》 专栏主编/编委 张薇

书中的一句话挺戳人的,“沟通的最大问题在于,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已经沟通了”。我最近一直会使用这本书中提供的心法和方法来解决沟通中的问题,尤其是在职场。

回想一下你工作或生活中的这些亮红灯的瞬间,就能发现,面对重要问题时,我们其实是缺乏表达上的训练的。更讽刺的是,对话内容越关键,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就越差:比如压在心底沉默不语,比如暴力升级互相指责。要么不谈,要么谈崩了。而对话高手能做到清晰化争斗,既坦诚,又不跟对方陷入唇枪舌剑。而且往往这类对话高手们也是意见领袖。《关键对话》的四位作者,便从人海中将这类高手们打捞了出来。

得体处理一场关键对话的法门其实很简单,就这么两条:一,始终铭记自己的对话目的;二,始终注意维护对话中的安全感。

我的理解是,关键一环其实是避开令人上头的情绪化。书中提到的一些容易引发情绪化的想法挺有意思。大体上是这三种:受害者想法,夸大自己的无辜;大反派想法,夸大对方的错误或愚蠢;无助者想法,则是强调根本没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这不是我的错”,这是受害者的金句;“这都是你造成的”,这是大反派的独白;“这事我也没办法”,则是无助者的底牌。你能看到这其中最值得警惕的东西就是借口,人是一种习惯性为自己找借口的动物。而作者也提醒我们,戳破这些借口带来的主观幻觉,只需要问自己四个问题:

“我是否故意忽略自己在这个问题中的责任?”

“一个理智而正常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做?”

“我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要想实现这些目的我可以怎么做?”

意识到自己正在为错误的行为寻找借口,便有可能从情绪化的主观臆测中摆脱出来。配合这本书,也可推荐另一本,叫《避免共情》。

最后想说:越是在黑天鹅频出的时代,越该保持理性。

书名:《滋养和安顿我们的心灵》

作者:朱建军

推荐人:珍珠级意象对话心理师 张誉释

“存在性焦虑”一直作为生命的背景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我是谁?我为何而存在?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看似高深又终结的问题,在“岁月静好”的日子里,大概很少有人会花时间真正地去思考与面对。

但“不看”并不等于“不存在”。为了抵抗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感觉,人会习惯性地向外抓取、攀附,金钱、名利、社会的价值准则……每个生命的种子来到这个世界,都渴望活出自己,而现实却是——我们离初心已越来越远,却无法停止惯性的脚步。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巨大的恐惧、焦虑不断涌现,这时候,平时被忽略和遮蔽的“心愿”慢慢浮现……

对于心灵成长而言,这次疫情恰恰是一次难能可贵的用于《滋养和安顿我们的心灵》的契机。作者朱建军是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一些晦涩难懂的心理学书籍不同,他笔下的心理学书籍非常易读有趣——用真实的案例、富有哲理的故事,以及可以自己做的小练习,让读者开启一段回归自我的心灵旅程。书中每篇文章的篇幅都不长,用作者的话来说是“学习、运用心理学,天天都会有的一些小领悟”,所以每篇具有独立性,你可以用10分钟左右的零碎时间随手翻到哪里读到哪里。

但整本书其实形散而神聚,整个结构框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自我成长”的体系线索:第一章带领我们回归到真实自我,去探寻内心未被看见的痛苦,开启认识真实自我的勇气与智慧;第二章,我们从“一”走向“二”,从“自我”走向两个人的亲密关系,去探寻“什么是爱情”,走向更健康的亲密关系;第三章,从“二”走向“三”,三生万物,从两个人的关系走向与世界的关系,有了独立的、真正的“我”,才能有真正的“他者”;第四章,我们将回到“存在”,去探寻灵魂的意义,以及“苦难”与“财富”的关系。

如何滋养和安顿我们的心灵?无尽的宝藏并不在别处,它就存在于每个人的潜意识之中。

编辑:颜语

图片:源自品牌/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告别焦虑,你要的治愈在这些书里 https://klqsh.com/news/view/69966

相关内容

10本治愈心灵书籍推荐,告别焦虑内耗
6本治愈系书籍,告别焦虑
治愈焦虑的书籍
解压治愈书单,焦虑拜拜!
书单|这三本书的任何一本,都能治愈你的焦虑
这5本书,治愈你的焦虑与迷茫
9本治愈焦虑的书籍,你读过几本
九本书治愈了我的焦虑...
这5本书,治愈你所有的焦虑与迷茫!
治愈系励志书单|告别焦虑,拥抱内心平静

随便看看